圖:置身於「大禹之後」現場,恍如展開一場聽、行、視體驗
【大公報訊】記者李亞清、劉毅報道: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呈獻的本地藝術家伍韶勁的最新媒體作品「大禹之後」,於今日起至本月三十一日,連續三星期在渠務署轄下的大坑東蓄洪池向公眾展出。透過古時傳說「大禹治水」,帶領觀眾注視和欣賞一直默默耕耘的「當代大禹」,展開一場聽、行、視體驗。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在開幕禮致辭時表示:「是次香港藝術發展局與渠務署合作在蓄洪池舉行藝術展覽,可以說是一次突破。藝術家伍韶勁在創作中展示自我,表達出對香港的別樣情懷。」他又道,所謂「藝壇新勢力」中的「新」並非指新晉藝術家,而是與眾不同的創意。
市民親臨了解渠務
渠務署署長唐嘉鴻認為,是次展覽有助香港市民從藝術角度了解防洪設施和渠務工作:「展覽場地大坑東蓄洪池是全港第一個及最大的蓄洪池,對於渠務署而言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防洪設施。以往我們介紹自己的工作,總是通過數據說明,而這個展覽可以令觀眾借助藝術方式知曉大禹治水之後的治洪歷史,對比過往和今日渠務工作的異同,明白蓄洪池功用。」
記者於昨日下午參加傳媒導賞,穿過太子花墟,就到了大坑東遊樂場集合處,陰雨將至,一群白鴿低飛過草地。腳下,竟然暗藏十萬立方米容量的蓄洪池,相當於四十個奧運標準泳池。
蓄洪池一般不對外開放,更是首次用作藝術展覽場地。多年前,伍韶勁已想做關於水的作品,今次經多番商議渠務署同意局部開放蓄洪池,由於夏季時蓄洪池十分「繁忙」,展覽只能在冬季舉行。
伍韶勁闡釋,作品「大禹之後」運用的藝術手法輕淡而抽象:「光、音樂成為構成作品的重要元素,皆為配合營造『大禹治水』之後的新景象,令觀者彷彿置身水底。」他希望觀者在欣賞蓄洪池內的作品前,先收聽蓄洪池背景,之後聆聽耳機裏播放配合沿途風景而設計的純音樂,注重感受。
光影手法輕淡抽象
步行旅程由一座外牆長滿綠植的矮房出發,那裏是蓄洪池的水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市區高速發展,舊區的雨水排放系統不勝負荷,每逢大雨,雨水沿獅子山湧到旺角,時常引發水浸。
二○○四年,大坑東蓄洪池竣工,暴雨時將上游過量雨水暫存,雨後再把水泵出、排走,大大改善情況,正扮演着「當代大禹」的角色。
沿棠蔭街抵達蓄洪池入口,穿過彎彎隧道,泛藍的光映入眼前。在約八分鐘的光影表演中,五塊大紗布飄揚池中,呈現飄浮之美。伍韶勁談及此次創作感受:「光能夠照耀一直存在卻可能被忽略的東西,就如這草地之下的蓄洪池,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默默保護着這座城市的人們。」
深水埗大坑東蓄洪池平日為限制開放區域,展覽期間,逢星期一休息。公眾須於www.afterthedeluge.com預約參加免費導賞團,方能入場參觀,報名由一月八日中午十二時開始,每半小時一節導賞團,每次團員人數限定三十人。
此外,因場內燈光昏暗,參觀時亦要佩戴安全帽和反光帶。
部分圖片: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