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終審法院大樓原是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 作者供圖
每個人有自己的故事,每座建築也有自己的故事。香港終審法院大樓就是最有故事的一座歷史建築。不過,我要講的不是發生在法庭裏面的那些事,而是想講一講關於司法建築的那些藝術典故和傳說。
好似法官的白假髮和黑長袍,司法建築也有自己的一套公關形象。根據西方社會的傳統觀念,正義源於上帝,所以法院就是一座「神廟」。不過,在「法律的神廟」中,主持儀式的人不是神父或教士,而是法官和律師。
既然是「神廟」,那麼它供奉哪些神明呢?凡是到訪法院大樓的人,都會注意到屋頂上那個蒙着雙眼的女神雕像。她名叫泰美斯(Themis)。在西方法院建築中,泰美斯是最常見的一座主題雕像。她有三個特殊的道具:一條布蒙住雙眼,象徵公正、平等;一隻手拿着天平,象徵公平、平衡;另一隻手握着長劍,象徵權力和力量。
泰美斯成為司法之神有個歷史演化過程,三個道具也是後來才加上的。她原先是古希臘的一位女神,是神意的解釋者和正義的化身,因做事公平,能夠主持正義而受到人民的擁戴。由於她具有預見未來的能力,要用雙眼探視未來,因此她不能蒙住雙眼。而且,由於所有的人都擁護她,因此她也不需要寶劍助威。
泰美斯也並非一開始就住在法院,而是住在古希臘德爾斐城的神諭所。到了古羅馬時代,她才正式被奉為司法女神,搬到羅馬的法院,手裏有了天平和寶劍,並蒙住了雙眼。
香港的泰美斯與西方國家的泰美斯有一個奇怪的不同之處:在西方國家,泰美斯一般是右手持劍,左手高舉天平,而香港的司法女神卻是右手拿天平,左手握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新加坡和日本。為什麼泰美斯來到東方後變成了左撇子?這是一個謎。
除了泰美斯之外,還有兩位司法女神,雖然較少被人提到的,但她們的角色也很重要。這兩位女神倚坐在主入口上方的三角簷中。右邊那位女神名叫普魯丹蒂亞(Prudentia),是古希臘的智慧之神。她手持鏡子和書卷,寓意洞察、智慧和審慎。左邊那個名叫克萊蒙蒂亞(Clementia),是古羅馬的仁慈之神。她一手持短矛、一手挽盾牌,但這兩件兵器不是用作攻擊,而是為了保護她的子民,因此她象徵着仁慈、憐憫和寬恕。這三位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女神以象徵的方式,闡述了司法的主要原則:伸張正義、秉持公平、判案審慎、對民仁慈。
然而,如果你看到法院大樓上有這麼多女神,就以為女性在法律界享有平等或較高的社會地位,那就錯了。實際上,法律界一直是男人的世界。雖然法官和律師常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男女平等則是另一回事。
在法院大樓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標誌:英國國王的徽章。它位於三角簷的正中央,由兩個女神一左一右拱衛着,以顯示它的重要性。在英治時代,它提醒着法官和律師,香港的法院應當為誰服務。
在王徽的下面有一行法文:Dieu et mon droit。大意是「天賜王權」。為何英國的國王要用法文講這句話?其實,這句銘文不是對英國人,而是對法國人講的。在這短短的銘文後面有一個長達一百多年的故事。
一四一五年,英國趁法國發生內亂及國力虛弱之際,重新點燃英法「百年戰爭」之火。一四二○年,一敗塗地的法國,被迫接受英王亨利五世(Henry V)的城下之盟,讓他娶了法王之女卡特琳(Catherine of Valois),成為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及攝政王。於是,亨利五世在自己的王徽上用法文寫下這句話,提醒法國人他擁有法國的王位。
戰後的第二年,長期病重、受盡羞辱的法王查理六世便撒手人世。亨利五世本可乘機「繼位」,然而就在查理六世死前的兩個月,年僅三十五歲、生龍活虎的亨利五世在一次戰役中意外染上斑疹傷寒,不治身亡。唉,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亨利五世未能等到坐上法國的王位,只在王徽上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這句法語。此後,兩國為了這句話,又兵戎相見,打了一百多年。
在香港的公共建築中,終審法院大樓是裝飾最豐富的一座大樓。這些裝飾並非僅僅為了美觀,而是要突出表現法院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自工業革命以後,法律逐漸成為比宗教更重要的思想和精神體系,於是法院大樓便成為比神廟更重要的公共建築,神廟上的那些神也被搬到了法院大樓。人物雕像原是宗教建築慣用的藝術裝飾,司法建築借用這種方式,通過擬人化和象徵的手法,向人們描述建築的寓意和法院的功能。
香港終審法院大樓原是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建於英治時代的一九一二年,由英國著名建築師阿斯頓.韋伯(Aston Webb)設計。司法機構在建築中採用這些神像並非單純地為了美觀、趕潮流,而是看中了它們的思想意義,利用它們向人民傳達資訊,借用神廟和神像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司法機構在社會中的神聖和權威地位。
每當你走過法院大樓時,是否感到你正在穿越歷史?如果你放慢腳步,就能聽到那些女神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