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韮菜炒蠶蛹美味可口,含高蛋白質 資料圖片
港人對吃十分講究,不少意想不到的東西,在廚師手上會變成美食,俗語說「嘴尖」,說得雅一點是吃得嘴刁。
以吃魚為例,魚的每一部位有不同的吃法,魚頭,可做出蒸魚雲、薑葱魚頭煲、酒煮魚頭湯,酒煮魚頭加入薑葱,老人家視作食療,可減少頭暈頭痛;魚尾冬瓜湯、魚尾豆腐節瓜湯,是夏天家常湯飲;清蒸魚腩多肉骨少,老少皆宜;魚腸可口,或香煎,或加入雞蛋油條薑絲以瓦缽蒸熟後再入焗爐,食時灑蔥粒胡椒粉,香濃味美。最後要吃的是魚唇。
港人吃魚唇相信由廣州傳入,廣州人吃魚唇因招待日本商人偶發靈感而來。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前往廣州「中國出口品交易會」,交易會每年春秋二季舉行,是全國對外貿易一大盛事。當年該屆春季交易會,日本商人佔多數,他們注重飲食,聞說「食在廣州」,洽談生意之餘,四處找好吃的東西。
有七、八位日商,聽說泮溪酒家點心馳名廣州,便到泮溪酒家訂座,連續訂了十日的午餐及晚餐,指定每餐菜式不能有一款重複。酒家經理一時躊躇,待客二十多年,從未遇上這樣客人提出這樣的要求,要做到十天的菜式樣樣不同,酒家也從沒做過,而且當時廣州物資供應緊絀,水產肉類供應不足,真的是一道難題。但國家對於接待外賓非常重視,要求盡一切方法滿足要求。考慮至此,酒家決定接納,再想具體辦法。
生意接下來,酒家上下員工隨即各想辦法,又與眾廚師商議,眾廚師費了一番心思,開列十天菜單,果然是沒有一味相同,其中一味菜式「鯉魚唇」,虧想得到,被認為近乎「前無古人」,一條鯉魚只以魚嘴入饌,匪夷所思,怎樣做成一道菜式,十分大膽的嘗試,泮溪酒家的廚師便從每條鯉魚身上只要牠的嘴唇,糾集足夠分量,以半炆半炒的方法,炮製出魚唇美食。幾位日商存心嘗試廣東菜特色,連續吃了十天無不滿意。
順德清暉園又加以發揚,改用鯇魚嘴,「酥炸鯇魚嘴」成為大眾食客桌上美食,佐酒最佳配搭。近年本港酒樓菜館,把酥炸魚嘴作為特色推介。這類食物尚有滷水鴨舌,可隨意在燒臘檔買到,我給它一個名稱「微型美食」。
「微型美食」中,有些屬於怪食,北京有幾年流行吃炸蠍子,那年到北京,見路邊小檔至酒店的中式酒樓皆有售。對毒蠍子,我心存芥蒂,牠的模樣十分礙眼,毒液致人於死地,吃蠍子真的不毒不吃,挑戰性很大;想到別人可以吃,我什麼不可以,就這樣決定吃罷,在酒店中菜部要了一客,當時售價約人民幣三十多元,當時吃了一口,感覺沒特別味道。內地好飲酒,炸蠍子用來下酒還可以,蠍子成為佐酒小食是適合的。相比之下,香港和廣州炸銀魚下酒,我認為較蠍子好吃。
以怪論怪,珠三角順德桑蠶之鄉,蠶蛹的形狀不容易接受,但順德至嶺南一帶,視蠶蛹為美食,夏天常以蠶蛹炒青瓜粒,含豐富蛋白質,味特殊而可口。港人飲食習慣與粵互相影響,港人也吃蠶蛹,舊日公司大廚關師傅是南海縣人,每次回鄉千方百計帶些蠶蛹回來,炒成小菜,供同事吃,有人搖頭,有人勉強吃了,出奇地愛上。每樣食物流行必有其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可吃的食物種類不如南方,找着蠍子便吃蠍子;而南方不同季節有多樣選擇。
在灣仔工作一段頗長時間,報社附近的摩利臣山道有家專售傳統零食及怪食的老店,有些怪食堪稱全港只此一家,在城中頗有名聲,現在到中環開業,舖面修飾比摩利臣山道時高檔,買的是地道正貨,常客多屬中上階層,同一食品,售價比他人高近半數。
有一種小吃名叫龍虱,還有一種桂花蟬,是這家老店的「招牌貨」,要吃便要光顧它,別的地方買不到。為嘗這種可口的怪物,我是老店的顧客,價錢不便宜,記憶中好像十元三、四隻,每隻拇指頭一般大小。中醫認為龍虱治夜尿,晚上尿頻的人吃龍虱,而且設法找來吃,或託回鄉的親友帶回來。
近年本港的長者隨團到珠三角一帶旅遊,其中一個目的為吃龍虱,龍虱生活於禾田及小溪,形狀如黑色甲蟲,經人工飼養,成為海鮮酒家美食,一碟約二十隻,作為餐前小吃,味道奇特,因此又稱「和味龍」。據稱龍虱含有人體需要的鈣、鐵、鋅多種氨基酸元素,補腎活血,高蛋白低脂肪,防高血壓,降膽固醇,防腎臟炎,能治夜尿。好處不少,但樣子像曱甴,俗稱「水曱甴」,是怪食中令人又愛又怕的一種,有人敬而遠之,喜歡的人視為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