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二進巴馬探「長壽」/徐貽聰

時間:2017-12-31 03:15:24來源:大公網

  二○一七年底,有機會在廣西的巴馬盤桓了幾日,領略它的景色,也探尋它的長壽之謎。

  應該是在五年之前,依稀記得是二○一二年,曾經到過一次巴馬,時間雖然很短,也沒有能夠看到許多地方,在無意識中印象不是很深,但畢竟算是去過。因此,這次又去巴馬,該是第二次了。巴馬是個縣級單位,位於廣西西北部的大山深處,人口以漢、壯、瑤族為主。這個面積不是很大的縣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記載,且多與「長壽」故事有關。據報,巴馬幾年前的人口是十多萬,現在有約三十萬。

  巴馬的聲名遠揚,並被許多其他地方的人所津津樂道,僅是近些年來才有的事情。上個世紀末世界上研究長壽的權威人士將之確定為「第五長壽之鄉」以來,它的名聲開始「蒸蒸日上」,短時間內便響徹海內外。有關它的歷史、優越性、「功效」聽得多了,自然也會引發出我對它的興趣和遐思。正巧,有朋友約我去那裏走走,便乘興而往,希望對它能有更多一點的認知和理解。

  的確,巴馬的青山綠水、湖光山色、自然環境、人文風情,還有充滿少數民族情調的生活氣息,無不讓人流連忘返,我也確實被之深深吸引。

  人,都希望能夠活得長久一些,現在的許多人更在千方百計地「養生」。因此,多知道一些與延長生命有關的知識,應該不是多餘的事情。巴馬既然是「長壽之鄉」,人們關注它的漸濃理由應該與這種普遍的願望有關。許多人去到巴馬,了解它對延長生命的直接和間接緣由,還使得這個深山小鎮突然變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投資之地,開發商紛至沓來,許多廣西以外的投資商也蜂擁而至,從事着各種招攬遊客和住客的項目建設,讓人有點目不暇接。巴馬小鎮內外到處可見的建設熱潮,大概能夠表明人們對它的興趣和對它未來變化的猜測。

  道聽途說中,我大概知曉了一些巴馬讓人長壽的原因:潔淨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富有特殊成分的山中泉水,給人以健康的五穀雜糧和方圓數百公里無污染源的基本食物,還有特別的地磁現象,形成了一些有助於人們健康、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的特別成因。因此,在傳說中,巴馬有過活到三百四十多歲的老僧和活到近三百歲的常人,現在那裏的一百歲以上的老人數目也是世界各處統計中密度最大、人數最多的。

  但是,我也了解到,除去自然因素之外,還有一些被當地人特別強調社會原因,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仁愛和寧靜。換言之,就是要有愛心,要有「與世無爭」的胸懷和心態。

  仔細想來,「仁愛」和「寧靜」確實對人們的生命長短至關重要。

  人,其他動物也一樣,需要有愛,也需要給他人以愛,在相互友愛中健康、愉快地生存和生活。「人之初,性本善」,仁愛是人的本性,但也需要培育,需要傳授。巴馬人用「唯仁者壽」自詡,並用之育人,是一種自我教育精神,也是一種文明傳承,很值得稱道和借鑒。

  至於「寧靜」,我看到的巴馬當地人對人平和的態度,不爭不吵的生活,不緊不慢的節奏,被評稱為「零生活壓力」,可能就是世代巴馬人對待生命和生活的傳統和實際表現。有理由認為,這樣的態度和節奏很難釀出「肝火」和衝突,自然有益於人們的心情和心態,有助於自然壽命的延伸。

  巴馬需要發展,也需要讓它的特點更多、更大地貢獻於世界。但是,在巴馬幾天中看到的建設污染,無節制的外地人流,真的讓我有點「杞人憂天」。同時,我也在想,大幅度增加的「常住」人口,勢必會形成超規模的生活污染源,避免讓它們破壞環境的辦法齊備了嗎?

  有些朋友知道我去過巴馬後發來信息,說我的生命也一定會更長,因為在長壽的地方呆過了。很顯然,這些話帶有玩笑性質。我清楚,在再好的地方短暫的逗留,也不會對人的生命和生活產生什麼正面的或者負面的直接影響,無需盲目,更不能陷入難拔。當然,多看看,多聽聽,增長一點知識和理性的認知,應該不無壞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