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圖看」時代,曾經的「一圖千言」,變成了現在的「一片萬言」。借助YouTube等視頻平台,只需要一部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拍客」,是「Vlogger」。如果再加上網絡,那人人有可能成為「網紅」主播。有高原創力的短視頻製作者紛紛當上「大V」,成為廣告主的寵兒,比如內地的Papi醬,香港的達哥,台灣的谷阿莫。
在最多港人使用的社交媒體平台Facebook上,人們對於內容載體的喜好,最鍾意的是短視頻,圖片次之,文字最末。可以說,短視頻是「呃like」的必備良藥。於是很多Fb專頁都投粉絲所好地推出各類短視頻內容,以此來吸引更多新粉絲。
我曾經追蹤觀察過一個聚焦香港本地生活類資訊的Fb專頁,專頁開設不久就連續推出了幾條爆款搞笑短視頻,播放量均超過五十萬次,兩個月不到,讚好專頁的粉絲數就突破一萬。相比之下,那些仍以圖文為主的Fb專頁,吸粉的速度明顯慢了不止半拍。
無論是在什麼平台,惡趣味、低俗、搞笑的視頻,往往都能獲得相當不錯的效果。內地的「快手視頻」突然竄紅,也是因為這個短視頻平台裏出了好些特別離奇、博眼球的短片。有趣的是,最近在Facebook看到許多被香港、台灣專頁大量轉發的搞笑短視頻,竟然是從「快手」裏截取的。不少網民一邊在下面留言「真係嚇親」、「嚇到吃手手」,一邊Tag更多的朋友來圍觀,「獨嚇嚇不如眾嚇嚇」。從這一點上看,在笑點和對無厘頭的喜愛方面,內地網友和港台網友向來頗為一致,不分彼此。
短視頻成為一些人的生財工具,也成為一些人的消遣解悶必需品。從最初的五分鐘以內,到一分鐘,再到最近的三十秒,短視頻越來越短,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碎片化。每天刷手機,看短視頻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飯可一日不吃,片不可一日不看」,今天,你看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