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尾,人們總要忙自己的事,別人忙什麼不得而知,但老伴兒忙什麼,我卻知道得一清二楚。
一進十二月,她就要忙着準備幾本掛曆。一本掛在客廳,她早就有所準備了。夏天去多倫多看女兒的時候,一天逛藝術品商店,她一眼就看中一本掛曆,每個月是一幅素雅的風景畫,很合她的心,而且掛曆的大小,掛在客廳正合適。那些大紅大綠的掛曆,她不喜歡。女兒付款買下,她心滿意足地帶回北京。
另一本是掛在書房的掛曆,近十幾年來,都是她妹妹買給她。這種掛曆每月一張,除印有陽曆日期外,還印有農曆日期,她很喜歡。如果要查端午節、中秋節陽曆是哪一天,很容易就查到。妹妹今年提前一兩個月就為她買來。
除掛曆外,她還要準備幾個枱曆。我們的書房有兩張書桌,一張我用,一張她用。她的書桌上有時並不放枱曆,但為了我書桌上的枱曆,她很費心思。大了不成,小了也不成。而且日期格子要大一些,以便我能在上面記點什麼。此外還有一本枱曆放在客廳窗台上,是舊式的,一天翻一張,為她「獨有」。每天早上,她習慣地去翻一張,從年初翻到年尾,已經翻了好多年了。進入十二月份,枱曆就剩下薄薄一層,她每天去翻時都要驚呼:「一年過得太快了!」她為此還寫了一篇短文《翻日曆》。
除掛曆、枱曆外,老伴兒還要準備幾個較大的本子,以便日記本、剪報本更新。她多年有記日記的習慣,每天做了什麼、去了哪兒、見了誰,簡單的感想感覺,她都要一一記上。我們前後四次去多倫多看望女兒一家,在那裏她去的地方多,就記得更詳細,每次兩三個月都密密麻麻記一本。一次她拿給我看:「要想找我們在多倫多哪一天去了哪兒嗎,這裏都有。」我本來就筆頭懶,特別是用了電腦以後,但我佩服她筆勤,包括看電視《養生堂》節目,旅遊時聽導遊講解,參觀博物館時,她都要作筆記,說這是為寫文章積累資料。
還有一個本子是剪報本,也是每年更新一次。所謂剪報,就是一年中我們兩人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她整整齊齊地剪下來,按日期順序貼在本子上。她已經堅持了二十幾年,這其間我們在《大公報》「大公園」副刊上發表的文章,她都一本本保存完好。有一次,我對她說:「我們又不是名人,沒有必要保存吧?」她搖搖頭說:「可這是我們的勞動付出,也是很好的紀念。」
除了買菜做飯外,家裏的細活兒,主要靠老伴兒做。這裏所說,不過是她送舊迎新時忙着做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