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戰爭片/凡 心

時間:2017-12-29 03:16:25來源:大公網

  馮小剛的《芳華》國慶檔期未能上演,現在影片沉寂數月後蓄勢噴發,引起說好說壞的網絡時尚,加上當年老兵捧場,介紹編劇的圖文並茂帖子……一片聲浪中票房節節上升,這是馮小剛袖手樂見的。

  戰爭題材電影大致分為兩類,一類頌揚戰爭中的英雄主義,另一類表現戰爭對人、特別是對人性的傷害,可說是「戰爭傷痕電影」。中蘇交惡期間,內地批判其對正義戰爭的污損。拿出來批判的有幾部當時著名的電影:《雁南飛》、《伊凡的童年》、《一個人的遭遇》。後者是由蘇聯着名演員邦達丘克根據蕭洛霍夫小說改編,自導自演的。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寫紅白兩股勢力在頓河兩岸的爭奪,為他摘下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這幾部反映二戰衛國戰爭的題材,表現的都是個人在戰爭中的不幸。當時被批判的理由是:渲染戰爭給個人帶來的痛苦。今天看來,這理由簡單粗暴了些,事實上它們是對以往蘇聯戰爭片如《攻克柏林》、《恰巴耶夫》的一種補充。這兩部片子表現的是戰爭中的英雄,只說了戰爭的一面。

  後來八十年代的《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在表現戰爭的英雄主義與個人命運方面,藝術上有了較深入的結合,既體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了為維護正義不惜犧牲的力量。片子拍得真實,手法又詩意綿長,可算是較好的戰爭片。

  美國的戰爭電影從《獵鹿人》、《生於七月四日》到《鋼鋸山》,對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刻畫都有些深度。《鋼鋸山》寫一個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士兵不願拿槍殺人、但又奮力投身搶救傷員的故事,在維護對日作戰的正義性及表現人性方面,拿捏得十分精準。

  《芳華》只是借「自衛反擊戰」的背景,表現文工團小姑娘的情感經歷,應不算戰爭片,乃是個「致青春」的故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