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G、Twitter、Snapchat、微博、微信、快手、抖音……打開手機,隨便翻翻被分在「社交媒體」這個類別下的手機App,少則兩三個,多則七八個,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它們隨時隨地變着花樣地擠佔你所剩無幾的時間。
當人們的注意力隨着第一代iPhone重新定義手機,而逐漸從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之後,博客、論壇日漸式微,新興社交媒體層出不窮,大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勢。於二○○四年橫空出世的Facebook日益坐大,如今其全球月活躍用戶超過二十億,其中,香港為之貢獻超過五百萬用戶。
近年來,FB用戶逐漸呈現「老齡化」——很大的原因在於曾經年輕的用戶老去,以及父母級別用戶的入駐,於是年輕人們逐漸放棄這個平台,轉向Instagram玩起了熟人社交。但這個平台也因為不夠私密而被更年輕的族群拋棄,於是能「閱後即焚」的Snapchat就異軍突起,佔領了「○○後」的移動社交時間。於是網上也便有了這樣一句潮語:「唔用Snapchat代表你已經係阿叔。」
另一邊廂,除了傳統的圖文社交,直播、短視頻這一動態呈現方式成為時下社交媒體發展的領頭羊。上個月在一個有關新媒體的培訓中,一位研究新媒體的教授曾這樣說:想要了解當下的中國農村,去看「快手」;想要了解當下的中國年輕人,去看「抖音」。這兩個都是中國內地的短視頻社交媒體平台,前者風靡萬千三四線城市,後者當下在年輕人族群裏最夯。最近,「抖音」已經火到港台,甚至日韓。有人評價它「撬開了年輕人的表達慾」,畢竟它接近九成的用戶年齡在二十四歲以下。
除非是工作需要或是個人愛好,否則對於社交媒體的「日日新」,也許不必盲從。我自己的手機上裝了十一個社交媒體App,但常用的,也就三四個。說到底,它是一個交流工具,而不是交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