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看了《四代同台》粵劇折子戲,標榜的是香港粵劇界四代演員同台演出。這模式值得表揚,茲因以往本地粵劇界都是排資論輩,同級數的演員才會合作演出,新秀往往守候多年,亦未必能有機會與「大老倌」一起表演。近年來,粵劇界都積極進行傳承保育,「以老帶新」的節目不單可以令新秀有機會在舞台上親身向前輩學習,更讓新秀的曝光率增加,更快踏上成名之路。
然而,粵劇的世代有時不易劃分,因為有些演員幼年出道,至今的演齡可能已達數十載,但其真實年齡其實並不年老。當然有些業界及觀眾都公認的殿堂級演員,自是不在話下。就如尤聲普和陳好逑合演《西廂記》之〈烤紅〉,雖然造功不多,但是紅娘的聰敏嬌嗲,崔夫人的雍容嚴厲,都憑兩位「大老倌」的細膩唱腔表露無遺。
古腔粵曲《高平關取級》取材自北劇《高平關》,全劇都是梆子腔,大部分曲牌都是「七字清」,以傳統排場及官話(中州韻)演出,乃是廣東早期著名的古腔粵劇之一。一九六○年,已故名伶梁醒波及任劍輝曾為籌款義唱。阮兆輝及李龍兩位舞台現役前輩,在二○○三年已曾攜手演出該劇,是次再度合演,前者的氣派高昂,後者罕有地「開臉」(即畫臉譜)飾演紅臉的趙匡胤,令演出可留給後學作參照之用。
唐滌生編劇的《香羅塚》,曾於一九五七年被拍成電影,由任劍輝、吳君麗、羅劍郎擔綱演出。全劇以雙生配以花旦,講述一段三角奇情關係,劇情峰迴路轉,蕩氣迴腸。該劇最著名的其中一場公堂〈大審〉,讓生旦都可以盡情發揮。是次由龍貫天及陳詠儀擔演,二人算是「中生代」演員的佼佼者。至於年輕一代的演員,陳澤蕾、瓊花女和詹浩鋒,於《焚香記》之〈情探〉分飾王魁、焦桂英和判官,表演火候雖然尚待磨煉,但已能在觀眾眼中留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