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芳華》何以服眾?\愛玲

時間:2017-12-27 03:15:47來源:大公網

  美籍華裔作家嚴歌苓新著《芳華》,經馮小剛搬上銀幕,事前未見大動作造勢,一上映即成二○一七歲末中國影壇最大贏家,連創多天單日票房破億的驚人佳績。

  一部國產影片緣何如此好評如潮、受人青睞?我見坐得滿滿的觀眾席裏既有八十後、九十後小青年,也有白髮蒼蒼老年人和四五十歲的中壯年,不少觀眾還拿出紙巾擦眼淚……這情景近年來實屬罕見!

  首先得感謝嚴歌苓的真情。坊間流傳一句話叫「沒有嚴歌苓,中國影壇將失色三分」。此言不假。從以往的《天浴》、《梅蘭芳》到《金陵十三釵》、《少女小漁》再到《歸來》、《芳華》,嚴歌苓以女性特有的感觸演繹出一個個角色的苦樂恩仇,以真情的閃光引爆觀眾真情的喝彩。

  嚴歌苓十二歲進入成都軍區歌舞團,成為穿芭蕾鞋的小小文藝兵。八年間,她經歷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她沒有在命運前自卑、自賤和自棄。二十一歲,她毛遂自薦,以一名戰地記者身份奔赴硝煙瀰漫的雲南前線,親歷了一段驚心動魄的血與火考驗。前線歸來,患上抑鬱症的嚴歌苓轉行走上文學道路。家庭的薰陶、感情的變故、戰爭的磨煉、社會的變革以及光怪陸離的異國生涯,使她筆底生花異彩紛呈,一舉成為荷里活簽約作家,並數度膺海內外大獎。

  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嚴歌苓的初心與真情始終不改。《芳華》裏就不乏嚴歌苓自己的影子。這部影片與嚴歌苓其他作品一樣,始終閃現着真實的「人性」。尤可點讚的是:她沒有停留在裸露人性的殘酷和時代的悲愴上,而是凸顯出人性的光輝與復甦。嚴歌苓認為「愛是我們最大的軟肋,也是最好的救贖。」《芳華》中的劉峰是一個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活雷鋒」,卻被冤枉扣上「流氓」帽子屢遭批鬥,只有何小萍表露出惻隱之心。劉峰下放連隊,還在自衛反擊戰中浴血奮鬥失去右臂,卻又遭到聯防隊員毆打,假肢也被拋到一邊,這一幕被昔日戰友郝淑雯撞見,她破口大罵對方:「我X你媽,你敢打殘廢軍人、戰鬥英雄!」二十多年後,妻子跑了,劉峰成了生活無着的孤家寡人,何小萍把他接到身邊照顧,兩人抱團取暖,親如一家……這一切,何等真實感人,令人扼腕動容。

  《芳華》的成功,還有賴於馮小剛慧眼識珠。幾年前,馮小剛因難覓好本子而糾結鬱悶,王朔對他說,你不是很懷念自己文工團的經歷麼,請嚴歌苓啊,她也有同樣經歷,她不會讓你失望的。馮找到嚴歌苓,兩人一拍即合。嚴歌苓很快寫出蕩氣迴腸的小說《芳華》,馮小剛大喜過望,於是全力開拍。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馮小剛一定贊同迅翁的觀點,雖然《芳華》不是悲劇片,而是一部正劇。懷舊是人類共同的情愫,牢記過去是為了觀照未來,善良的靈魂永遠值得讚頌。當劇中人芳華散盡、各奔東西,或富貴榮華、或平淡無奇,而那些交集着美好的青春麗影與荒誕的時代激情、衝撞着善良的淳樸人性與扭曲的心靈傷疤的歲月記憶,總會令人久久地反思、回味、醒悟……

  當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與任何一部影片一樣,《芳華》也不是完美無缺無可指責的,所謂見仁見智各有取捨,馮小剛的電影與嚴歌苓的原著就頗有差別,如何理解編劇與導演的分歧,恐怕需要內行人來點評了。但不管怎樣,《芳華》總是近年來少見的、令人感動的好影片,因為眾眼是秤,群眾的眼淚不是白流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