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大學者為中小藝團發展把脈

時間:2017-12-26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非常林奕華在內地發展不錯,圖為《紅樓夢》劇照 網絡圖片

  香港中小藝團眾多,維繫營運,主要靠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藝發局近日回應《大公報》記者查詢時表示,未來會積極開拓藝術發展空間。由此可見場地和資金始終是本地中小藝團面對的難關。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副主任林國偉致力於研究本地中小藝團發展,在他看來,政府應加強完善激勵機制,培育藝術管理人才和鼓勵社會各界贊助文化藝術;中小藝團自身亦應尋找向周邊城市發展的可能性,還可考慮聯合聘請專業藝術行政人員,有助優化藝團資源。/大公報記者 謝敏嫻

  林國偉表示,藝術創作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空間的支持才能實現。香港中小藝團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空間,當前的重啟活化工廈計劃可以解決這問題。他續說,新加坡就有良好的藝術空間發展政策,值得借鑒;例如某個藝團連續經營數年,它便擁有自己對藝術相當執著的「證據」。「這有助於其向政府申請到演出或創作空間;而政府在活化舊建築、增設公共設施時,便想辦法讓藝術有一定的空間,會優先考慮讓更多藝團進駐,比如社區民眾聯絡所(community club)、圖書館,或是經活化改建的舊學校及軍營,這些都可能成為藝術家的工作室、表演展示空間等。」

  他認為,中小藝團必須規劃未來的路怎麼走,不可能單靠政府的資助。林國偉又說:「除了繼續本地演出,應更多尋找周邊城市的機遇,思考如何往外發展;以非常林奕華、演戲家族為例,它們皆為中小藝團,均在內地發展不錯。」

  聯合聘請專業藝管人

  香港中小藝團常見夫妻檔或三五老友組團,藝術總監經常「一腳踢」,身兼演員、藝術行政及市場推廣,藝術管理人員是否可有可無?林國偉表示,藝管人與藝術家的重要性不分上下。「藝術家最大的責任是創作,而藝管人能為他們創造最佳的環境和條件,包括空間提升、政策建議。」

  他說,香港雖有培育本地藝術管理人才的意識,政府可制定更積極的機制去完善,特別在課程和工資待遇方面。他舉例:「我在澳門旅遊學院創辦『表演藝術活動管理』(Performing Arts Event Management)證書課程,這是由澳門文化局出資;任何有興趣的澳門市民均可報讀,學生只要順利完成課程可獲全額學費返還,目前主要的學生是想進入或已在藝團工作的人。」他又說,該課程讓學生「準備好」進入藝術行政的認識和思考;不同背景和程度的藝術行政人員均有機會申請澳門文化局「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計劃」,獲得相應的工資補助。

  林國偉還建議,中小藝團可考慮聯合請一些藝術行政人員,因為其劇目生產量及演出場次較少,一至兩個藝管人可幫助四、五個團,規劃藝團的發展方向,優化資源。

  是什麼原因「阻礙」觀眾入場看演出?來自新加坡的林國偉認為,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每日都有各種娛樂消遣活動;多數人覺得藝術與其他消遣活動並無區別,亦沒意識到藝術對身心發展的重要性。「當人們選擇周末活動時,更傾向選看電影和唱卡拉OK,而不是舞台劇或音樂劇,這是讓人感到可惜的現實。」他坦言,目前很多藝團的藝術教育或培訓,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連貫性,故難以達至拓展觀眾的效果。

  「西九文化區的落成和啟用對中小藝團的發展將有一定的幫助,西九可策劃更多項目讓中小藝團進駐並做長遠的活動。」他續說,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每年都舉辦題為「The Studios」小劇場季,讓當地中小藝團有機會在國家級劇場演出。

  談及政府應否設立文化局,林國偉表示,文化局能把所有人力資源集中起來,從中央機構(centralized body)角度考慮藝術發展,尤為重要。「作為外國人,我也理解各方對於設立文化局的顧慮,局長人選怎麼產生、藝團和藝術家與局長能否直接對話及溝通,這些因素都是文化局存在的重要意義。」他補充道。

  激勵商企及個人贊助

  對於獲藝發局恆常資助的中小藝團要向當局寫報告「交數」,藝發局判斷藝團能否繼續獲資助只「睇數字」,林國偉表示這不能怪當局:「『數字』是判斷成效唯一最實際、顯而易見的表象。不過,我一直提倡應再加入『人文』的評判標準,比如受資助藝團是否達成申請計劃的使命、有沒感動到觀眾以及他們是否成長和進步等。」

  林國偉認為,藝術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及個人的支持。「新加坡政府鼓勵企業和私人贊助藝術活動,有兩個值得借鑒的激勵機制:其一,對於資助文化藝術的企業或個人,可獲高達二點五倍減免稅款;第二,金錢或in-kind(實物、場地)贊助者,可能獲提名由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National Arts Council Singapore)設立的『Patron of the Arts Awards』獎項。」他說,只要企業捐贈五萬新幣以上,或個人贊助金額超過一萬新幣,基本就可獲獎;每年數百人和機構獲獎,由總統或部長級的領導人頒發,並被當地媒體大篇幅報道,這為他們帶來積極正面的形象,故此鼓舞了不少企業和個人踴躍參與。「藝團亦可更多研究香港不同企業的社會責任,思考怎麼通過自己的藝術形式及表演內容呈現其價值觀,爭取商業贊助。」林國偉續稱。

  林國偉堅信,無論科技如何發達,表演藝術的現場感是不可取代的。「科技和網絡可輔助藝術行政,為營銷和宣傳增添更多途徑。香港很小,市民大可直接去看演出,故網絡直播演出的成效不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