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戲劇一旦貼上了「三谷幸喜」的標籤,那就絕不可能是一齣獨角戲。三谷的作品,不論是電影《清須會議》、《搵鬼打官司》,大河劇《新選組!》、《真田丸》,還是舞台劇《樂池》、《無所畏懼的川上音二郎劇團》、《孩子的事情》,都不是單靠一兩個演員獨挑大樑撐起來的,它們的真正魅力正是來源於「眾生相」。
除了他初成大器的作品《古畑任三郎》系列是以田村正和為主角之外,三谷幸喜的劇本風格發展到後來,群像的手法變成了他最堅實、最拿手的招牌。沒有絕對的主角,也沒有絕對的配角,每一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也有他們特有的喜怒哀樂,三谷幸喜的人物裏,總有一款能叫觀眾投入進去。
常追日劇、日影的觀眾朋友喜歡稱三谷幸喜為「三姑」,我十分喜歡這個別號,就好像他在親切地跟觀影者拉家常似的,更關注於講述人物在面對不同境遇時那些細微的心理轉變。
即便是描寫日本歷史文化中眾所周知的英雄人物,「三姑」也會從「眾生相」的角度來闡述。如《新選組!》的主角近藤勇、《真田丸》裏的真田幸村,都不像一般的電視劇主角,「三姑」不但沒有給他們戴上無往不勝的光環,相反,在他的筆下,他們更像真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被時代裹挾着,改變着,旁觀着,默默支持着,同時也拚盡全力去堅持些什麼」,即便最後的結局讓人悵惘不已,萬事皆付笑談中,也沒什麼不好的。
三谷幸喜總能找到一些不起眼卻又很有戲劇張力的切入點來展開劇情,無論多不起眼的場景,都可以成為他講故事的場景,像《大空港》中的機場、《笑之大學》中的審查室、《搵鬼打官司》中的法庭,這一個個平凡甚至狹小的舞台空間,卻無一不指向最真實的人間悲喜。而且,在他的戲劇世界裏,每個人都可能有非常苦惱甚至歇斯底里的一面,但在碰撞、纏鬥、爆發過後,每個角色都能找到新方向,都能積極地生存下去——這是非常三谷式的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