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有位老友從確診為癌症到過世不足三個月。熟人說起他,共識並非他病情危重,無力回天,而是治療方案本有迴旋餘地,「他是被活活嚇死的」。如果關於病情他一直被蒙在鼓裏,是否反而能多活一段時間?科學家教導大家:任何信息都有利無害,特別是事關個人健康或財務,掌握正確信息才能做出正確決定。然而,這是旁觀者清的理性結論。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或至親至愛者身上的話,我們還能表現得那麼超脫嗎?去醫院檢查時,我們真的願意被醫生告知殘酷的真相嗎?
英文諺語雲:「無知是福」(Ignorance is bliss),但又說「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哪種說法更正確?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本能是迴避心理上的苦痛。我們都有「鴕鳥」心態,寧可把腦袋埋在沙堆下,也不願正視令人不快的現實。去年特朗普當選總統後,一半美國人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甚至有人從此戒了電視新聞,以免雪上加霜,愈看愈氣。股市走低,炒股者擔心血本無歸,查看個人投資情況的頻率也會明顯降低。更有甚者,哪怕事關健康、生死的大事,我們也會因害怕可能遭遇痛苦而有意迴避負面信息。
美國某大學心理學教授做實驗。先在大學生參與者中宣傳性病「生殖器官疱疹」的危害,然後告訴參加實驗者他們會提供免費、匿名、安全的血樣化驗服務,保證個人隱私不受侵犯。如果參與者不願驗血,可以直接把抽出的血樣倒進水池。結果發現,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都寧可浪費鮮血也不願被化驗,他們的理由是「不希望感受不必要的壓力」。可見,事到臨頭,面對負面信息時未必人人都能理性思考、理性決斷,逃避現實者不在少數。而且,我們心情好時往往比心情糟糕時更傾向於迴避負面信息,只為保全好心緒。
那對於事關別人的不幸消息我們通常又會怎麼反應呢?某公司有人查出乳腺癌。如果癌症發現得早,她還有治療生還的希望,同事們跟風去拍片檢查的人數會直線上升。可是,要是患者已到了絕症晚期,存活希望渺茫,周圍人反而不願意去做檢查,寧可奉行「無知是福」的老辦法了。另外,一味強調某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危害,希望通過恐嚇來控制大眾行為的策略並無大用。一般來說,告知大眾某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正在流行,可能會促使大家去打預防針,但這只能起到短期作用。那些強調吸煙、酒駕、開車發短信危害的廣告則多半效果欠佳,因為普通人對此視若無睹,該幹啥還幹啥。
最後,科學家證實,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誤會了鴕鳥。牠們把頭探進沙堆裏其實是在檢查鳥巢中鳥蛋孵化的情況,不是為了迴避現實。這是否說明人不如鳥?不然,只能說,趨吉避凶,愛聽好話是人之常情,普遍存在,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