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花錢的人才會賺錢!」
這似乎是一句很常見的俗語,伴隨着出現的,往往是勸人購物者的滿不在乎,與購物者的一咬牙一跺腳。彷彿只要這一刻把錢花了,下一刻錢就會帶着媳婦和孩子住回荷包。
更多的時候,錢花了,讓荷包越來越鼓的,是帳單和欠條。
互聯網經濟催生的,除了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網購這新三大發明之外,還有互聯網借貸這一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西。歡喜在於很多本來不夠資格辦理信用卡的人,都能零門檻超前消費,提早享受,買iPhone不再需要賣腎。不過,隨着還款期的迫近,歡喜就會逐漸變成憂心。
支付寶旗下的螞蟻花唄,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先消費後還款」。配合淘寶,無縫付錢,悄無聲地完成了一筆又一筆網貸。等買買買的激情過後,讓消費者焦慮的是「去年的雙十一花唄還沒還完,今年的雙十一又『花唄』了好幾萬。」新單追舊帳,內心很惆悵。
要是上了賊船,碰上非正規網貸平台,花樣翻新的討債方式,簡直比酷刑還糟心。
比如前陣子被人詬病的校園貸,「有錢任性」的大學生們迷失在「方便快捷」的網貸平台裏,只需要學生證與身份證,申請幾萬元根本「濕濕碎」。網貸利率一般高於信用卡利率,一旦逾期,便有機會背負高額違約金。利滾利,千元滾到數十萬,網貸平台會用畢不了業、曝光裸照等方式威脅學生還款。於是乎,有些人被迫賣身抵債,有些人負債跳樓……
當收入無法匹配消費慾,網貸就找到了寄生的縫隙。每到還款日,不少人拆東牆補西牆,左右騰挪,永遠負資產。正所謂:網貸消費爽一時,還款壓力纏一世。與其欠錢還不上,不如買包小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