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十多年前吧,電視劇集有一個情節:胡楓飾演一個患有老人痴呆症、但病情尚不至太嚴重的爸爸,為了習慣以後做什麼都會忘記的生活,也為了不要忘記自己的過去,他胸口袋中永遠有一本筆記,碰上重要的東西,就立即記下來。
想不到,多年後的今天,我也有用筆記的時候。不要誤會,我沒有老人痴呆,也未到那個年紀。只是日常的瑣事越來越多,很容易漏掉,例如跟同事吃午飯,要夾錢,但沒有散紙,都會「欠你十元,明天還」,但翌日卻誰都記不起來(近來用滙豐的PayMe手機程式解決了這個問題,是後話了)。倒是在工作上,會懂得在電腦前貼便利貼提醒自己;我就想,能否在生活上也給自己用便利貼?
上網找找相關資料,想不到有「筆記學」這回事,原來做筆記也是有學問的。設計這套學問的人,認為瑣事是人類進步的障礙,腦袋被瑣事填塞,令人不能專心一致處理當前的重要事。相信大家都試過,把一件重要的瑣事掛在心上、但又同時在做一些重要事情的時候,是有點煩擾,也難以專注,而這套理論的主人更主張,即使你以為把瑣事忘掉,但其實你的潛意識還是把它牢牢記着,對腦部的影響仍然存在。他提出的解決的方法是:要養成把一切瑣事都寫在一本筆記上的習慣,然後忘掉它,放下它。每個晚上,抽特定的時間,專心處理筆記上的東西。
姑勿論這理論是對是錯,這中間倒有些法子值得參考,但要根據生活習慣去調適,比如我很難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比如我的瑣事不能等到晚上才處理,於是,我活用手機,遇上未能立刻處理的事,就記下來,然後按需要設定提醒的時間(比如,你不用在辦公時間以外提醒自己要還錢給同事)。當提醒的時間一到,無論在做什麼,都要立即做。
據那位設計者說,如能活用,可以改變人生。我不知道能否做到改變人生如此大的志向,但以目的為本,養成筆記和立即做這兩個習慣,準確設定好提醒時間,不讓瑣事拖着自己走,已經是生活的一大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