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到聖誕前這段時間,是美國人為至愛親朋尋覓節日禮物的傳統購物季。今年美國黑色星期五的銷售成績傲人,儘管比不上內地「光棍節」的規模和聲勢,也足以讓各大商家過個肥年了。
不過,美國喬治城大學商學教授Neeru Paharia的研究發現,近年來美國人越來越傾向於通過購物來表達道德訴求。如,特朗普引發民眾不滿,他女兒經營的服裝品牌也遭到抵制。又如,因質疑Uber CEO的人品,對該公司虐待員工不滿,有人選擇不坐美國「滴滴打車」。還有顧客為抗議星巴克壟斷市場,堅持光顧本地小咖啡館。
用錢包說話,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可能是因為當代美國民眾對參與國事民生的傳統途徑感到失望、幻滅所致。可是,通過消費商品來構建個人身份的做法卻由來已久。研究發現,美國人特別青睞白手起家的勵志故事,所以哪怕是跨國連鎖的大公司都會努力炮製「在地下室開個夫妻老婆店」,小本經營,艱苦創業的起源故事吸引顧客。擁有豪車、名表固然可以彰顯財富、地位,但有趣的是,即使商品廉價,只要是知名大品牌,顧客買了也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陡然提高,比如沃爾瑪的牌子。
消費者通常缺乏理性,只要看大家花大錢買毫無實際用處或內在價值的鑽戒就知道了。更有甚者,我們擅長自圓其說,為了消費需求可以改變道德觀。比如,美國人反對開辦在第三世界國家的「血汗工廠」壓榨童工,但如果產品價廉物美,特別招人喜歡,他們會轉而為大公司辯護,說商人逐利天經地義。而且,平日道德觀越強的,越傾向於掩耳盜鈴,越不願探究大公司破壞環境、剝削工人的事實。
看來,「消費道德」一詞的含義還值得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