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一聞、丁申陽、晁玉奎近日抵港,參加獲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及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支持的「紫荊綻放——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書法作品巡展」。在港期間,他們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分享各自對於書法的見解。
勤奮練習 寫出個性
集書法家、篆刻家為一身的劉一聞,同時也是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他對於中國古代的書法研究深入見解獨到。劉一聞根據其對歷代書法作品的研究,認為時代背景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漢字是書法的基礎載體,但從出現起到今天,其表現形式一直在變化,書法家們在溯古探今的道路上不斷通過積累創作尋找自己書法的個性。這是一個簡單又循環往復的過程,簡潔地說就是「認識─體會─總結─認識─體會─總結……」
他回憶在小學一年級開啟對書法的認識,當時在上學路上看到一塊路牌上書法體的「一」字弧度非常優美,後在作業中寫「一」也用這個弧度,但被老師要求重寫。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了寫字並不等於書法。在其後的學書法過程中,追隨謝稚柳,老師着重書法的「韻」。劉一聞坦言自己的書法作品較拘泥於「韻」上,業界對於他書法作品的一致肯定是「典雅」,這離不開他對「韻」的追求。
他認為,要成為書法家,個人的天賦因素佔據了九成,而後天的努力是最需要具備的條件。勤奮練習,臨摹的基礎是為後期創作積累養分,學習加深擴寬學識,通過深厚的積累融入見解,而後呈現個人的藝術表達,這一條路並無捷徑。雖然不少人坦言藝術的探索道路是孤單的,但在劉一聞看來這取決於創作者自身是否真的深愛這一項藝術,源自於真正愛好的動力會讓創作者樂在其中,也會引起對於傳統文化的思索,這種思索可以觸動更深入的創作。
丁申陽的草書被業界所稱讚,他曾說過:「草書不是曲高和寡的書體。」他透露:「要寫好書法,前提是做過多年書法的『奴隸』臨帖學習,當過『奴隸』才知道怎麼尋找自己的出路。寫好草書必須要有正書的基礎,不然的話就是無本之木、無根之源。」喜愛草書,因為草書最能反映心境,講究一氣呵成,時而需要筆勢勁速,時而需要筆勢滯留,速緩之間流淌出心境,是他追求的書法境界。
能楷能草 才是高手
晁玉奎是海派書法家,他追求的藝術目標是雅俗共賞,他認為一個真正的書法高手,應該能楷能草,既能寫大字也能寫好小字。他從積累中提煉自己創作所需要的養分。在他看來,書寫內容的選擇與理解,關係到書法家的心情和書寫感情,反映在作品上可以看出其氣韻和節奏。創作的載體除選用古詩詞外,他也會選擇新的詩詞抒發自己的情懷。他認為書法展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的文化藝術,更承載着中國的文化自信。
三位書法家都表示,真正的書法家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需要有深厚的傳統基礎、作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同時要得到業界的認同。
圖: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