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出現了一批以「90後」為主題的文章:「第一批90後的胃已經垮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油膩了」……最近,又出現了一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由此,文中的「佛系青年」一詞,火了。
佛系青年,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青年呢?佛系員工的宗旨是「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靜靜下班」;佛系養娃者,貫徹「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多,童年何必那麼苦」的理念;佛系健身,不求馬甲線,下班了到跑步機上走一走,也能活到九十九;至於佛系戀愛,不吵不鬧,面對伴侶的不同意見,態度只有一條:你看吧,我都行。這,就是佛系青年。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認是佛系青年,我便是其中一個。眼看這種「不求上進、自我放棄」的網絡文化盛行起來,又有人着急了,發布文章批評:碌碌無為並非美好生活,更實現不了美好生活。即便隨意,總得有走心的地方,即便佛系,也要做鬥戰勝佛。
嘩!一不小心,佛系青年彷彿成了「頹廢、消極、茫然」的代名詞。讀罷此類文章,我卻暗自覺得這些作者似乎缺少了一點幽默與自嘲精神。
當今社會,中年也好,青年也罷,誰還沒點焦慮沒點煩惱?尤其90後,正是經歷「現實照進夢想」的年紀,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可抗力,自嘲無慾無求,其實並非逃避退縮,而是一種自我消解。
就我個人來說,自稱佛系,更多時候是在面對壓力、無奈、不順之時,提醒自己要冷靜,要耐心,要儲存能量,不可意氣用事。這不僅不會消磨掉內心的衝勁和渴望,而且是一種自我調節與自我整理。
網絡上還有一個異曲同工的詞,叫做「喪燃」。有人這樣解釋這個詞:「喪是休息,燃是前進。生活無法靠簡單粗暴的心靈雞湯來成就,認清生活,在漫長的苦戰中堅持,才是燃。」
所以,當我們形容自己是佛系青年的時候,還請各位有志者一笑而過,千萬別太走心;當我們說自己很「喪」的時候,請別忘了,後面還接着一個「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