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劇場,除了演員、導演和編劇之外,各項舞台科技都可以令到演出更加生色,亦能讓創作者想傳達的訊息更加明確。因此,劇場科藝越來越受到重視。
若從觀眾的角度而言,舞台上的燈光效果較容易受到讚賞或批評。五光十色的燈光既令觀眾目眩神迷,同時亦能產生強烈的觀感刺激。不過,燈光設計頗受場地規格及器材的限制,若是在較普通及簡陋的場地,便不容易設計多變的燈光效果。相對而言,音響則較為可行,只要有播碟機和喇叭(揚聲器),便可發出音響,能夠配合劇情需要和襯托演出氣氛。
就以學校的戲劇為例,學生們大多會運用不同的音樂及音效來配合演出,但卻不會花很多精力在燈光效果,尤其是在白天演出,禮堂都會被陽光透射入來,即使設計了不同的燈光也是徒勞。
從前,不論劇場工作者抑或觀眾,對於音響的概念都屬於功能性,即是舞台上應有什麼聲音,便要發出什麼聲音。例如,雷聲、雨聲;有人進入屋內便要有門鈴聲響;警匪對決時會發出槍聲。此外,悲傷的氣氛便配上憂怨的小提琴音;歡愉的場面便有輕快的音樂。
音響效果可以配合劇情,但卻容易發生意外,直接影響演員的表演。據說多年前的一齣話劇,情節上只有兩個角色同場,一位是資深演員,另一位經驗較淺。劇情本來是二人在客廳對話,但是小茶幾上的電話卻無故響起。這顯然是後台人員出錯,並非導演的原定安排。但是,電話鈴聲既然響起,兩個角色不能若無其事,置之不理。尤其是那位較年輕的演員,確實不知如何處理。就在此時,那位較具經驗的「老戲骨」,慢條斯理地自行去拿起聽筒,年輕演員以為對方必有應變方法,正當要放下心頭大石,誰知那資深演員對着聽筒,像是聽了訊息之後,便把聽筒交給年輕演員說:「找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