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感受千年潮州時光 人力車上穿街過巷

時間:2017-12-15 03:15:56來源:大公網

  圖:廣濟橋集樑橋、浮橋、拱橋、亭台樓閣於一體,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

  它是一座格局完整的古城,縱橫有序的七百二十多條千年街巷,擁有文物古蹟七百多處。這裏有唯一不在京城的駙馬府──內地罕見的宋代建築許駙馬府,有全國歷史最長的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有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還有數之不盡的特色美食……潮州,一座活色生香的古城,昔日的繁華難掩其奔向現代的進取心,現代的都市文明也未傷往日的輝煌。揚手招來一輛人力車穿街過巷,聽着車伕自豪地介紹這裏的歷史榮光,就是感受潮州千年歲月最好的方式。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當地流傳多年的俗語,說的是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每一個站在廣濟橋前的遊客,都會為這座設計精巧的橋樑感到驚艷:如果不是腳下滾滾韓江的提醒,還以為是身處精心布置的園林呢。

  觀浮橋連接 憶古人智慧

  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一一七一年)的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閩粵的交通要津。這座集樑橋、浮橋、拱橋、亭台樓閣於一體,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於二○○七年廣濟橋全面修復並對外開放。

  遊覽廣濟橋最好的時間是早上,在廣濟橋早上開門迎客的時候進入,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浮橋連接景觀。廣濟橋由東西兩段的橋墩及中間的十八艘梭船連接而成,形成樑舟結合的獨特格局。中央的浮橋可是古人的智慧結晶,當汛期到來的時候,水可以順利流出大海,而不會沖垮橋樑。浮橋的另一個作用,就是當有大船經過的時候,可以將船隻拆開,讓大船順利通過。

  除了浮橋,橋上形式各異的樓台亭閣也是廣濟橋的一大奇觀,當地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生動描繪了廣濟橋的獨特風光。走在廣濟橋上,如今一個個亭台樓閣,變成了展銷非物質文化的場所。不說不知道,其實這些樓台原來就是商舖。曾經,這裏有茶樓、酒肆飯館,還有賣藝唱戲、下棋、耍猴、問卦等等,熱鬧非凡,故有「一里長橋一里市,到了湘橋問湘橋」的佳話。如今,我們只能從那些安靜的非遺展示店舖中,遙想當年的盛景。

  登韓文公祠 看文人擔當

  廣濟橋的東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韓文公祠。都說潮州是一座姓韓的城市,潮州城東有山曰韓山,山前有水稱韓江,皆因韓愈而得名。懷着近乎絕望的心情,寫下「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到潮州後並沒有一蹶不振,不到八個月的時間他祭鱷、修堤、釋奴、正音,特別是捐出俸祿重建久廢的州學,選拔當地士子趙德主持教育事業,教化人才,對潮州地區的文化發展,有着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自東晉建制到清末,潮州一直是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軍事布防重地。北宋以後,潮州從「南蠻之地」到一變成為「海濱鄒魯」,潮州人深信這和韓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特意建造韓文公祠紀念他。

  韓文公祠始建於北宋咸平二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從韓江上遠眺韓文公祠,韓文公祠背靠筆架山,祠堂門口的牌坊和台階都掩映在綠樹之中。韓祠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古樸典雅,肅穆端莊。祠內樑間遍掛名家題寫匾額,沿壁則環列歷代碑刻四十面,其中不乏書法珍品和研究專訪文史的珍貴資料。行走其中,沉浸在濃濃的書香中,感受一代文豪的擔當。

  遊古城舊巷 賞民間藝術

  從廣濟橋的西邊出來,穿過宋代古城牆的東門,就進入到潮州古城的區域。今天的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沿着中軸線太平路前行,馬路兩邊是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街,而在全長兩公里的馬路上橫跨着二十二座牌坊,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氣勢非凡。據說,自明代始,潮州建有一百四十三座牌坊,多為科第、功德突出成就者。

  眼前這些牌坊都是新修復的,但是全部都是依照舊照片採取「原址、原貌」的原則修復,每一塊牌坊都是有史可查的。看看層層疊嶂的牌坊,潮州文風之盛可以想像,無怪乎首富之家走出了饒宗頤這樣的國學大師。

  都說「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潮州有十大名巷,「猷、灶、義、興、甲,家、石、辜、鄭、庵」,自北向南平行排列。這幾條街巷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賈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甲第巷則是當中的精華所在。

  走進窄窄的小巷,短短二百多米的距離,「大夫第」、「資政第」、「儒林第」……一個個響亮的牌匾,以及「宗聖世家」、「濟陽舊家」、「高陽舊家」、「龍游衍派」等姓氏郡望,無聲訴說着過去的無限風光,顯示出當年大屋主人的榮耀家史和高貴地位。青石板鋪成的路面,魚鱗瓦覆蓋的老屋,還有精工雕琢的「門樓肚」,彷彿將我們帶進了另外一個時空。

  居民博物館,就隱身在這段古老的巷子裏。迎着高掛的大紅燈籠,記者走進甲第巷16號資政第內,囊括潮州番批、潮州方言、潮州戲曲、潮州民俗、潮州刺繡等的古書古籍,向遊人述說古城潮州的歷史文化;老藝人精湛的潮繡工藝演示,讓人想起那些年明星大婚的風光,加深對這一古老藝術的認識。

  逛宋駙馬府 品建築創意

  繼續穿行在古舊街巷中,很快就抵達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一座渾樸典雅的古代府第建築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被專家譽為「內地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的許駙馬府。許駙馬府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公元一○六四至一○六七年),距今已九百四十多年,府第佔地面積約二千四百五十平方米。在南方這樣潮濕的氣候環境中,許駙馬府能完整保存至今,更加彌足珍貴。

  許駙馬府的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院內共有房五十五間,天井十一處,外帶兩條花巷和四口水井。府後面還有休憩用的花園和樓閣,放眼望去,九曲迴廊,假山流水,花開滿園。無論是建築規模還是建築工藝,許駙馬府在潮州都是首屈一指。

  參觀許府,石地樑、竹編灰壁、S形排水系統這三寶不容錯過。

  石地樑,據說是當年「國師」根據潮州地理氣候特點為駙馬府量身定製的,在營建施工中起到抄平的作用,使地基受力均勻,發生地震時又有互相牽拉的作用。這也是南方昔時建築的主要構件,可防潮和保護木柱,也是許府建築的特色之一。

  在許駙馬府後座正廳東側,有兩幅不起眼的桃紅色牆壁,是南方特有的建築特色─竹編灰壁,它的牆體用竹片和竹篦編製,再和上泥土、貝灰做成,這種「超輕質牆」厚度只有兩三厘米,既然省工、儉料,又能起到隔熱、隔音、抗震的作用,堪稱「鎮宅之寶」。

  粵港澳地區的人向來講究風水,許駙馬府的排水設置正是古代風水文化的體現。許駙馬府的排水系統按「一不穿房,二不穿廊,過廳走曲屈龍形」的設置,採用S形走向,從正廳繞過後往前排水。依照潮州風俗,水生財,所以走水不能直接外排。許駙馬府從大門至正廳、後廳、後座,高差一點二八米,又取「步步高陞」之意。讓人驚嘆的是,這一高差巧妙地使S形排水系統九百四十多年來從未堵塞過。

  品鳳凰單樅 嘗地道小食

  潮州有馳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菜和潮州功夫茶等為代表的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的文化。到潮州,遊並不是唯一的主題,吃和喝才是最能體驗潮州味道的事。

  潮州是鳳凰單樅的產地,這裏的人世世代代只鍾情這一種茶。行走在古城,這裏大部分民宅的門都沒有關閉,虛掩着的大門背後,是紅泥小爐,橄欖炭,潮州百姓圍坐在一起品嘗功夫茶的悠閒時光。嗅着那些散發在空氣中的淡淡茶香,「歲月靜好」幾個字突然就浮現在眼前。

  有佳茗,自然也少不了美食。在潮州古城區裏閒逛,不經意間就能遇到很多地道的小吃,煎、炒、烹、炸、燜、燉、烤、滷樣樣齊全,甜酸苦辣,無一遺漏。只見牛肉丸、胡椒雞、海蠣煎、糯米豬腸、牛雜粿條、春卷、鴨母稔、筍粿、糕粿、無米粿、鹹水粿、蘿蔔糕、姑蘇香腐……各式小炒和小吃,讓人目不暇接。只恨胃口太小,略留遺憾,只待下次彌補。

  (下期「城市地圖」將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刊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