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臨帖的專與博/鄧寶劍

時間:2017-12-14 03:16:05來源:大公網

  在影印出版技術發達的今天,眾多字帖陳於目前,真會讓人有望洋興嘆之感。若眾家皆學,談何容易?若只學一家,又豈非過於狹隘?

  可選擇的範本如此之多,學書者確實容易搖擺不定。今天學學這家,明天臨臨那家,見異思遷,結果從哪一家那裏也沒有學到東西。另一種偏執的情況是,常有人自稱數年甚至數十年專攻某帖,或許也只是貽笑大方。學某家的書法,便需對其獨特之處有所領會,然而這種領會是在與其他書家的比較中獲得的。如同一個終老於出生之地的人,恐怕並不能對自己的家園有深刻的理解,反而,那些四處周遊的人更能體驗故鄉風土人情的殊勝之處。

  要避免上述兩種弊病,便要合理地處理專與博之關係。具體地說,就是要把握好換帖的時機,不要淺嘗輒止,也不要固守不變。這個時機因人而異,並不能給出多少天、多少月便可以換帖的標準答案來。臨帖就像嚼甘蔗,如果你能嚼出很多甜味來,那就暫時不要換帖,如果已經味同嚼蠟了,那就換臨其他的帖。也許過段時間再臨這本帖,又會有新的滋味。

  類似於閱讀中的精讀與泛讀,學書者也不妨試試將精臨與泛臨相結合。所謂精臨,便是主攻某家某帖,力求準確、深入,細微處亦不放過。至於泛臨,則無需花太大的功夫,有所體驗、有所收穫即可。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精臨所有的帖,故而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可以精臨一家,並配合一種或數種進行泛臨。精臨和泛臨又可以相互轉化,某個精臨的對象過段時間可能變成泛臨的對象,而某個泛臨的對象也可能變成精臨的對象。這種方法是否適宜,也許因人而異,也因學書之階段而異。

  臨帖久了,你會從眾多的字帖中看到某種秩序,就像分散的湖泊變成一條大河,正如王鐸所說:「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這時候,你會更好地找到自己專攻的對象,而且,專和博全然是相互滋養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