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oso =:李垂誼與曼托瓦室樂團合作海頓第二大提琴協奏曲
轉眼,創辦於二○一三年的「樂.誼國際音樂節」迎來其五周年慶典。在十一月二十三日的開幕音樂會上,世界知名的指揮家阿殊堅納西(Vladimir Ashkenazy)連同音樂節藝術總監李垂誼以及來自意大利的曼托瓦室樂團,演出海頓和莫扎特等奧地利作曲家的經典作品。
兩獨奏家發揮出色
開幕音樂節的選曲分量相對較重,上、下半場各有一首協奏曲。上半場是莫扎特為人熟知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擔任獨奏的是阿殊堅納西的兒子迪米提;下半場的海頓第二大提琴協奏曲由李垂誼與曼托瓦樂團合作。海頓大提琴協奏曲之後,一首玲瓏小巧的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K550)將整場音樂會收束在一個歡愉的結尾中,亦為之後數場音樂會留下一處積極的暗示。
身為一場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理應有這樣歡愉熱鬧的樣貌。德高望重的阿殊堅納西無需多言(爺爺八十歲了還能一路小跑登上舞台,實在讓人佩服),難得的是迪米提與李垂誼兩位獨奏音樂家的發揮出色,一靜一動,將兩位百多年前著名奧地利作曲家寫下的知名旋律帶至當晚觀者面前。有趣的是,這樣一場奧地利主題音樂會,卻由一個意大利室樂團演出——想當初,德奧樂派與意大利旋律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味。
依筆者現場所見,這個已有三十六年歷史的室樂團音色溫潤,端莊謹嚴,頗為適合演出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古典時期作曲家的作品。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樂團對於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節奏的拿捏。這首A大調協奏曲切忌奏得過快,不然會影響了旋律的抒情性,還有那些長線條樂句的鋪排,也不該奏得過慢,否則不免顯得沉滯、失了靈氣。樂團及獨奏家在八十歲高齡的指揮的帶領下,以不疾不徐且不失氣度的方法呈現這首作品,敏銳捕捉到莫扎特作品中歡愉明亮之外高貴且華麗的一面,實在是難得的事情。
曲目悅耳回味無窮
相比來說,最末一首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雖說完成得中規中矩,卻總像是少了些新奇活潑的味道,足夠好聽,卻不足以讓人眼前一亮。部分段落中,法國號的氣勢較弱,略微影響了全曲激昂熱烈的氣氛。
李垂誼下半場的海頓第二大提琴協奏曲同樣是屢聽不厭的悅耳曲目。不同獨奏家在處理這首曲目的時候,節奏上的分別異常明顯,有些如麥斯基較快,有些如傳奇大提琴家費爾曼(Emanuel Feuermann)的詮釋則相對緩慢,李垂誼傾向前者。他以尤為浪漫自由的技法演奏此曲,聽來率真灑脫。他的琴音稱不上溫潤,卻獨有些高亮且醒目的意味潛藏其中,不時給人驚喜。
加演的那首《大海啊故鄉》本來是中國著名歌手朱明瑛演唱的歌曲,經改編,由李垂誼聯同曼托瓦室樂團大提琴首席以二重奏的方法演繹,不論配器抑或現場演奏,都是討人喜歡的。大提琴這件樂器的音色穩厚,將這首思源懷鄉的曲目中的深沉情味淋漓表達出來,抒情卻不煽情,含蓄動聽。
這場音樂會編排得很「滿」,聽罷有飽腹感,像是食過一頓節日大餐那般回味無窮。唯一美中不足是,筆者身旁坐着幾個小孩子,上半場演出時不停鬧出動靜,或多或少影響了周圍人欣賞音樂會的好心情。或許之後的演出,不論主辦方抑或演出場地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在聆聽禮儀上多些提醒。另外,整場都是熟悉曲目,的確聽得人開心,但似乎少了些挑戰感。若能穿插一、兩首當代作品或較少演奏的曲目,也是不乏價值的嘗試。
圖片由垂誼樂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