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公價人情分等級\呂大明

時間:2017-12-08 03:15:46來源:大公網

    下一篇:gw

  親友結婚、做壽擺喜宴,客人赴宴送賀金,香港俗稱「做人情」,「人情」厚薄,送多少禮金合適,社會復有「公價人情」;所謂公價,都是約定俗成,今年通貨膨脹,人情跟着漲,公價調升至八百元。凡是做禮,人人差不多是這個銀碼,這叫公價人情。

  「做人情」的方式不一樣,香港有香港的習慣,澳門不跟香港,台灣有自己習俗,港澳台三地各有習俗。日前接到朋友電話詢問,澳門親友結婚,怎樣做人情合適,其中一個問題送金飾好,還是送禮金,送現金還是送銀行禮券。他能夠提幾個問題,我已知他略有所聞,香港的習慣不一定完全適用於澳門,才找我來問。

  我說,你可以送金飾,如果選禮金,不要銀行禮券。

  「為什麼?」「不為什麼,這是一種風氣,大家都這樣做,成了習慣,你不這樣,別人便有所感覺。」

  「用送現金,可以吧?」「可以,最好是這樣。」

  他還是問銀行禮券的事,認為比現金體現感情。

  社會習俗有時不易解釋,澳門從前多送銀行禮券,開始時有人覺得去銀行很花時間,不是每個街頭便有銀行,經常排隊輪候,花半小時或四十分鐘僅為買一張禮券,耽誤公司工作,也很費神,不如現金利是算了。這樣互相影響,成了風氣。

  至於收禮的一方,若收的是銀行禮券,每張禮券來自不同的銀行,少的四五家,多的七八家,把禮券兌換為現金的時候,便要走許多家銀行,每家輪候半小時以上,恐怕一天時間就沒了,因為白天也要上班工作。因此受禮一方樂於現金。

  大家多用現金,少用銀行禮券,宴會廳迎賓枱前便出現一番景象,枱上預備一批長形利是封,方便客人套現金,事前沒有準備好紅包利是的,當眾拿現金封利是,出手厚薄,一目了然,習慣以後,什麼個人私隱不當一回事。

  香港人以銀行禮券做人情,幾十年習慣未改,數十年不變原因,取其方便,香港有句話「銀行多過米舖」,只要到北角英皇道中段走走看,一個街口隨時有兩至三家銀行,往往十數家集中於一區,存款提款,買禮券不用花太多時間,還可以在禮券封上寫上祝福字句,以及送禮人的名字。而且禮券印刷精美。

  送現金是直接方法,不過多數人身上只留舊鈔,雖不殘缺,但還是陳舊;新郎和新娘衣服睡床、各式傢具全新,就拿到陳舊的銀紙,氣氛很不調和,若都用新鈔,一時沒有,在情在理,還是送銀行禮券好,這就成為香港送禮金習俗。

  台灣又與港澳有別,有些地方將賀禮人的名字即時寫上大紅紙,名字下面註明銀碼,直截了當,賓主開心。

  據某婚姻資訊網站調查發現,今年本港的公價人情穩定,以中位數來計,高級酒店宴席「人情」每位一千二百港元;一般酒店公價人情為一千港元,酒樓設宴「人情」八百港元。近年也流行中西式新婚午宴,酒席相對便宜,人情六百,賓主皆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