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潑墨潑彩作奇畫 中西交融水墨魂

時間:2017-12-07 03:15:41來源:大公網

  圖:《清風》

  他是孔明第五十四代嫡孫,不執羽扇卻用筆墨譜丹青;他是繪畫天賦驚人的「神童」,不握毛筆反遭誤解入磚廠。他曾前後十八次赴日本開展,創下一百四十幅作品兩天一搶而空的盛況,被譽為在日本前所未有成功的外國畫家;他曾與劉海粟老人結為忘年之交,以閉門弟子身份獲盛讚「諸葛志潤膽量大,潑墨潑彩作奇畫」。他便是中國著名書畫家諸葛志潤,入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至老而彌堅。\大公報記者朱燁、實習記者張子雯

  山水透潤灑脫,竹梅蒼勁古樸,魚蝦清新雋永。記者在諸葛志潤家中處處可見懸掛的山水花草,靈動脫俗、疏淡優雅,線條枯而不斷、筆墨濃而不重,諸葛先生卻稱,這些都是自己「最差」的畫作。這也是他年至八十,仍不竭創作靈感、不斷畫作更新的方法。「激勵自己,解剖自己,每日看着便能研究缺點在哪裏,下次是否要改進,如何改進。」他說:「而不是掛着滿意的畫作,每日沾沾自喜。」

  【吐故納新 中西融會】

  自小在江南村子裏長大的諸葛志潤,回憶裏充滿了竹林環繞、荷塘月色的詩意畫面,這也是他自小就喜愛畫竹、荷、蘭的原因。「人說,意在筆先。我卻認為意在筆後,特別是大寫意,許多效果是畫完後才發現的,往往是經過千百次的失敗後,偶然得之。」他說:「這是因為真正的創造總是不受預先規劃的約束,而是隨着情感的迸發,運用靈活的手法,隨機生發。」然而追求藝術領域更陳出新、不願墨守成規的他,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精髓,不斷充實豐富他理想中的中國畫畫風。中央工藝美院教授阿老曾評道:「諸葛志潤多才多藝,國畫、油畫無所不通,藝術上主張貫通古今、融合中西,勇於探索、不落俗套,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

  諸葛先生的畫法遠宗王維、徐渭、八大山人、揚州八怪;近師齊白石、劉海粟、融古今畫風於一爐,成獨家特色:有的在潑墨勾勒之間,更顯清新雋永;有的在皴法墨韻中,更恣意縱橫,剛柔相濟。而他所借鑒的西方油畫技巧,也能在「江南竹」這幅作品中得到體現,以大抓筆畫棟樑粗竹,一筆下去,墨與彩濃淡相宜,陰陽即現,光影生動自然。

  「我沒有門戶之見,不管是哪家哪派,有好的我就學、就用。」他認為,構圖絕不能停留在中國畫的散點構圖,一定要學習西方的構圖方式和油畫色彩,不僅要具備文學修養,還要懂得辯證法。他舉例,一幅畫的「胖瘦高矮」是相對而言,而畫作構圖要充分利用這種「比較」,虛實結合、主次分明,「色彩亦如此,搭配要合理,有點綴有對比,有淺有深。」

  街邊的廣告牌、熱映的荷里活大片、孩童天真的塗鴉,皆為諸葛先生吸納更新的素材庫。「要善於取他人之長,忌故步自封。」他解釋道:「就如像百貨公司,好的商品才能吸引顧客購物,取眾家之長再形成自己的風格,風格越突出,價值越高。」諸葛先生還喜愛邊聽音樂邊繪畫,他認為藝術家要懂一點音樂,包括戲曲、京劇、評劇、魯劇等藝術形式,戲曲文化中的「大寫意」甚啟發其創作。他又稱,京劇裏人物飲酒時水袖遮擋的豪氣,拿着馬鞭或船篙便能讓人身臨其境的表現形式,就是「大寫意」。

  【二度赴日 爭搶一空】

  在他幾十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曾在美、英、法、德、意、日、韓等十幾個國家分別展覽,對於中國畫的國際化,感觸頗深。「中國畫走向國際,第一步就很難。」他指,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儒思禮法,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盲區,使得以傳統文化為底蘊的中國畫,在走向國際的進程中,障礙重重。因此,他常懷一顆謙遜尚學之心,不斷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才能被不同文化所理解、接納、欣賞。

  諸葛志潤曾在日本舉辦過十八次個展,這造就他成為中國畫家在日本舉辦畫展最多、最受歡迎的外國畫家之一,和一段「爭搶一空」佳話。

  他告訴記者,第一次去日本舉辦畫展時,日本畫家對他的畫認識不多,而他也不知道日本人的喜好,這種互不了解的情況讓他心裏很沒底。經濟實力雄厚的日本華僑總會曾多次協辦來日中國畫家辦展,因數次反應平淡的經驗讓他們不想再繼續。這使得諸葛志潤決定先將畫裱好,並邀請當地知名畫家先來鑑賞。諸葛志潤笑稱:「沒想到這些專家賞畫後自己就掏錢買,一下子買了十四、五幅。」諸葛志潤憶述畫展開幕情景,當天下起瓢潑大雨,他還擔心會不會沒有觀眾,結果展廳裏擠滿了觀眾;日本NHK電視台、朝日新聞都到現場報道。「第一天就賣了百分之三十,這是日本畫展史上從來沒見過。」他稱,展出的畫作最後全部銷售一空。諸葛志潤的畫在日本大受歡迎,自然離不開其精湛畫技。而他認為,主辦方精心宣傳和當時日本經濟發達、強大購買力也是成功要素。諸葛志潤第二次日本個展,一百四十多幅畫同樣一銷而空。

  據悉,諸葛志潤將於本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來港舉辦個人書畫展。他說,此次書畫展將以「耄耋丹青」為主題,展出他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近兩百幅。諸葛志潤又說,展出包括一百多幅以荷花、蘭草、山水、松樹、菊花等為題的畫作,以及十六幅書法;其中《淳安之竹》有著「篙師叫怒破濤瀧,水石如鐘自擊撞。欲識人間奇險處,但從歙浦過桐江。」,畫作以墨的乾濕畫出竹葉的虛實遠近,意境空靈,令人回味無窮。

  【輾轉人生 藝高膽大】

  諸葛志潤出生在抗日戰爭之年,幼年時親人相繼離世,孤苦伶仃。他具「神童」之姿,如珍珠般黃沙難掩,受到其美術學院畢業的伯父,以及同為江蘇人的唐伯虎傳奇故事所影響,他的繪畫天賦已初露鋒芒。

  初中時期,諸葛志潤前往南京上學,曾參加全國美展,作品被選拔到莫斯科展出。之後,他幸運入選中央工藝美院,卻因傲然睥睨得罪班主任,遭其多種不當干預,好在他決定沉下心來專研學習,涉獵國畫、素描、雕塑、陶瓷,深扎基本功。不料,畢業恰逢「文革」,本應執筆意氣風發揮墨的手卻搬起了磚瓦,諸葛志潤被分配到磚瓦廠進行勞動改造。他直言,這段在磚瓦廠的日子最為艱難,「有時搬磚滿手血泡,但還是要繼續畫畫,常常畫到半夜。」

  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一九七六年,諸葛志潤被調入廣電部擔任美協主席,並且在陳叔亮的引薦下,拜訪了李苦禪、王雪濤,觀看他們作畫。諸葛志潤汲取他們的用筆用墨,尤其是作品中傳神的精神面貌。諸葛志潤的潑墨潑彩作品,主要結合的是中國傳統潑墨與西方印象派元素,呈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色。他工筆人物、山水花鳥、工藝設計,無不精通。他畫的竹、梅另有一番情趣,其筆墨蒼勁古樸,透潤灑脫,虛實有致,透將帥之氣,挾豪士之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美術家剛擺脫了文化專制主義的枷鎖,野性、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西方現代藝術破門而入,讓相當一部分中國畫家對自己的作品風格產生懷疑。諸葛志潤始終把「多讀」、「多思」、「多畫」作為座右銘,以在尺方之內對主觀情感、意趣、想像力和藝術形式,進行獨特的演繹。

  藝術大師劉海粟在九十三歲高齡之際看到諸葛志潤的水墨畫喜不自勝,將齊白石當年贈予他的詩轉贈諸葛志潤:「諸葛志潤膽量大,潑墨潑彩作奇畫,海粟老人對此應一笑,笑說吾道不孤了。」

  對於現今、在年輕藝術家中盛行的「浮躁」之風,諸葛志潤認為並非具備基本功就是「內行」,不懂筆墨、不識古書、不會氣韻生動,沒有生活基礎又盲目標新立異,實際還是「在門外蹓躂」。

  他指出,中國畫一定要「鑽進去」,才能感受到無窮魅力。「基本功一定要扎實,之後再談筆墨、色彩、創新,還沒學會走便急着跑,必然栽跟頭。」他認為,畫家一定要敢於創作,否則就像一架照相機,失去了藝術本身的意蘊,但這又與極端追「醜」的創作不同,「畫家要把許多事物上的優點、魅力、精髓之處集在一起,而不是將缺點、醜陋或冷門的偏執集在一起。」

圖片: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