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吃飯,與朋友聊起餐飲行業。朋友問如果自己開一家店,你會想賣些什麼?話頭一起,兩人都是興奮。結果從點心舖說到私房菜館,都被朋友以製作複雜、成本太高等理由否決。漫天吹水間一餐飯接近尾聲,服務員適時送上兩杯豆漿。我說那不如就在街角開間豆漿店,成本不高,而且路人逛街累了就買一杯解渴,一定不愁客流量。誰知朋友一臉震驚:「豆漿?別人逛街累了都手捧一杯奶茶,優雅自在。你當誰都像你,端碗豆漿。要不要再配上煎堆油炸鬼,吃頓正餐啊!」
聽完忍不住大笑,朋友的描述實在很有場面感。的確,「捧」杯奶茶與「端」碗豆漿,似乎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姿態—前者關乎優雅,後者更偏常俗。說來這兩種飲品都算常見。豆漿自不必提,較少單獨售賣,一般是在粥店門口的雪櫃裏一支支整齊碼好,黑豆黃豆、有糖無糖。雪櫃旁兩個鐵盤,上面攤開擺着各式油炸物件,主食與豆漿的搭配很有連帶感,也難怪朋友聽到豆漿立刻聯想出一頓豐盛正餐。
然而奶茶卻分多種。本地常見的「港式奶茶」,是在加入糖奶的英式奶茶基礎上的改良版本。入口苦澀,但回味綿長,茶味濃郁且奶香醇厚。不過也少見單賣,多是茶餐廳裏用來佐餐的。朋友所說能逛街捧着的,大約是花樣繁多的「台式奶茶」。所謂「奶茶」,當然該以奶與茶為主,但「台式奶茶」的輔料卻很有喧賓奪主的意思,不比港式奶茶來得純粹。即使是最傳統的台式奶茶,也要加上小半杯的「珍珠」,也稱「波霸」或「粉圓」,口感甜蜜Q彈,很受年輕女孩喜愛。近幾年輔料種類大增—芋泥芋圓、布丁仙草、椰果西米,不一而足。奶茶自身的味道卻被掩蓋,似乎只有糖分多少的區別了。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