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上發表了一幅圖片,黃昏時刻,偌大的湖面上只得一隻野鴨。我問大家:你喜歡這樣的孤獨還是害怕這樣的孤獨?回應有待統計。
估計答案較矛盾,孤獨的人盼望不孤獨,天天在熱鬧中過活的人卻嚮往孤獨。
從古人的詩句中,可以知道孤獨帶來寂寞,寂寞的滋味很不好受,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知音。孟浩然慨嘆「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同一個孟浩然在一個夏日黃昏,月亮漸漸爬上來,微風傳來荷花的香氣,他想把琴拿出來演奏一曲,最想與之共賞的是辛大,可是路遙人隔,也只能「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了。白居易在一個寒冷的冬日,對着新醅的酒就想起老朋友劉十九來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能,就命駕前來吧。
無知音就有勞月姐吧,王維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有明月來相照也好。李白獨酌無相親,只得舉杯邀明月,對着影子當做三個「人」,與之及時行樂,而且永結無情之遊。
詩人不但咀嚼自己的孤寂,還為古人的孤寂悲哀。「獨留青塚向黃昏」,杜甫為昭君死後的寂寞悲嘆。
陳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寂寞更是超越古今,橫跨時空,籠罩在所有渴求知音者的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