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蟋蟀在堂 歲聿其逝\李英豪

時間:2017-12-04 03:15:58來源:大公網

  附圖為清代乾隆時期葫蘆模蟋蟀罐,黃楊木製蓋,蓋鈕為雕花老琥珀(當時大連所產),工藝精巧。這類蟋蟀罐十分獨特,一如明、清時期文玩。

  明、清葫蘆模蟋蟀罐,甚少見仿製贋品,因為製作複雜,不但講究技巧,而且要花漫長時間。急功近利之徒皆捨難取易。蓋這種古人養蟋蟀的小葫蘆模,四周紋飾典雅,古色古香,並非只用雕刀雕刻成。工藝師要先造一個模子,內壁四周雕花紋,套在剛長出的小葫蘆上。小葫蘆慢慢地長大,外層紛紛逼向周圍,就自然形成如浮雕似的花紋。有些模子內刻戲曲人物或花鳥山水,難度更高;有些甚至題詩詞。雕模者不但雕藝佳,還擅書法。明、清民間飼養蟋蟀的容器,有木雕、紫砂捏燒、竹刻(曾見鏤空花紋者)和陶瓦製成品,俱甚有玩味。

  古人養蟀,除了用作互鬥為戲或賭博外,一些文人雅士是為了聽蟀聲,欣賞雄蟀翅膀摩擦發出的聲音;「蟋蟀」之名(包括別名「促織」和「趨織」等),亦屬擬其聲而組成。早於《詩.唐風》已有此名稱,謂「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至於鬥蟀,宋代顧文薦《負暄雜錄》載:「鬥蛩(即鬥蟀)亦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畜之。」後來,用罐或筒較普及。宋度宗時,左丞相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蒙古兵臨襄陽,形勢危急,他還安坐葛嶺,與諸妾沉醉於玩鬥蟋蟀為戲。明末有「蟋蟀相公」之稱的丞相馬士英,知清兵臨江,仍置諸不理,鬥蟋蟀忘形。二奸相蓄各種蟋蟀罐無數,只顧閒玩,禍國殃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