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兒童文學近幾年出現了新氣象。老作家固然筆耕不輟,中青一代也常見新作佳作。每屆文學雙年獎,各出版社的參選書有幾十上百,今年送選的兒童文學書達一百二十多本。它們從這兩年出版的新書中選出。 有幸參加過幾屆評選,覺得這類別的寫作人對兒童文學的趣味、知識功能十分重視,對其文學性和審美性卻認知不足,或說力有不逮。
兒童文學除具有教育、認識功能,也要培養「審美」能力。包括對美醜的認知和鑒別。但既是文學,就不是說教,得用豐滿的文學形象去感染小讀者,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成長。
我的經驗告訴我,教師和家長最重視作品的「教育」功能,作品能配合學校的德育教育最好。這本無可厚非,但他們對「審美」功能沒有太多要求和認知,選書標準也就不高。
讀到的香港兒童作品,文字和意境都未如人意。粵語入文(不是必要的)及錯病句的不少,在文字上就未能營造出美感,何況還缺乏對文體的研究及掌握,更難形成「意境」。
題材上,近年多了魔幻、科幻類別,顯得單一。比較接地氣的、現實題材的作品,特別是寫得好的較少。這與社會閱讀市場需求有關。香港社會對兒童文學的某些話題自動屏蔽,視如禁區,比如「早戀」,比如「死亡」。
早戀在現實中很難處理,還是不要推波助瀾火上添油吧。而「死亡」,不是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嗎?類似的主題不寫最好。
閱讀市場的取態影響着寫作人的題材選擇。有的寫作人便以編故事為己任,書出了一系列,但文學價值並不高。
一時受歡迎的書不一定是好書。未必能在閱讀歷史上留得下,也未必能沉澱下文學話題。寫作人或未期望過自己的書能成為經典,但有志有為的作家,一定會要求自己的作品有相當的文學積澱,包括要求文字有「文體」格局。可惜有這種自覺的寫作人還是太少,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