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茂盛世居」尋蹤客家文化

時間:2017-12-01 03:15:59來源:大公網

  圖:茂盛世居全貌

  讀一座建築,猶如讀一段歷史,更似讀一種情懷。「茂盛世居」這座矗立了二百多年的古宅,向來訪者透露出大隱於市和靜謐滄桑的哲理。進入世居,感覺它就像一座久經人事變遷、歷經戰爭洗禮的城堡,見證着整個橫崗的興衰與榮辱,而它的周圍卻是大廈林立、車來人往的繁華喧囂……

  在一九六二至八○年間,至少五十名茂盛人迫於生活,越境逃往香港。如今,昔日的逃港原住民選擇了葉落歸根,二十餘人陸陸續續回到茂盛村居住,折射出深港兩地三十年的變遷。《大公報》記者走進茂盛世居,深度對話從香港返回的客家老人,試圖鈎沉風雲年代裏秘藏的那些人與事。

  大公報記者 石 華  文、圖

  與周邊林立的商舖相比,世居顯得異常靜謐。從側門推開兩扇虛掩的木門,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排燒成近乎炭焦的房頂,看上去就像昨日才經歷一場大火。但這場火卻燒於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時期。戰火遺留下的炭黑屋頂,印證着茂盛世居族人與入侵日軍激烈抗爭的壯舉。

  刻有愛國痕跡的壯舉

  何志平,生於一九三八年的戰火歲月,是仍住在世居裏的三位老人之一。何伯告訴記者,抗日戰爭時,自己尚不記事,聽老人們講,日軍來到橫崗,周邊村落的居民都跑光了,因為世居周圍有高七米、厚七十厘米圍牆防護,門是鐵板,四個碉堡有人持槍把守,日軍欲入內而不得,世居人仍然堅守自己的家園。「當時槍都打不透房門,最後日本人順着竹竿爬進來,把門打開,放大火燒,並抓走了一些人。」

  就這樣,側門屋頂的炭焦成為歷史的定格縮影,與圍牆上依稀可見的槍眼一樣,見證着茂盛世居族人在戰火中所歷經的抗爭與磨難。在世居修繕過程中,這個痕跡經過多方討論決定不予拆除,運用螺桿、木枋等進行加固處理,確保結構安全,給今後愛國主義教育留下最有力的素材。

  而在城市大踏步快進的喧囂中,這些痕跡斑駁的炭焦與槍眼依舊,緊跟建國的步伐,穿越「文革」十年的動盪,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步入新的紀元,世居人分散四方,老屋巋然不倒。這些炭焦與槍眼,也為我們探索這座屹立了二百多年的客家圍屋,提供了一個切面。

  深圳市龍崗區文物管理辦公室負責人王穎介紹,茂盛世居是深圳市較為獨特的融廣府民居和歐式建築為一體的大型客家圍屋,也是保護得較為完整的客家圍屋,基本保留了深圳原客家民居的整體風貌,二○○二年,茂盛世居被評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從逃港淘金到落葉歸根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茂盛世居湧現了前所未有的「逃港潮」,因世居近五百畝農田壓在茂盛人身上,使得生活難以為繼,大量人選擇了「逃港」。據何志平回憶,那時剛滿二十歲的他從東莞師範中專畢業後,在增城縣當老師,暑假回家時,看到在世居外道路上,排着一長隊去香港的人。「逃到香港至少五十名男丁,留在世居的都是婦女,負責種田和照看孩子。」

  今年六十二歲的何偉冠,在一九八○年時從沙頭角逃港,初到香港的他只能投靠親戚,並在一家工廠打工。「那時候確實辛苦,每天的工資能拿到六十元,比內地每天八毛錢高太多了,有了錢就能習慣。」何偉冠說,逃港是迫不得已,家中父母健在,兩個兒子年幼,在家種地難以維生,只能到香港去淘金。

  香港與橫崗,相距很近但又很遠,思鄉之情日增,卻擔憂回鄉後無法返回,何偉冠只能按月寄去八百港幣,緩解思念。「第一次看到家人是在深圳墟(現老街),當時不敢回家,讓我老婆帶着孩子在那裏匆匆見了一面。」何偉冠告訴記者,去香港三年後,隨着政策的開放,他才真正回到世居探望父母。二○○七年後,何偉冠和另外一些昔日逃港的茂盛人回到茂盛村居住。「現在總共回來二十多人,在香港沒有房子,在這邊有大把的房子可以居住,葉落歸根很正常。」

  記者從茂盛村委了解到,這些回鄉養老的港人享受與本地村民老人一樣的待遇。

  (下期「城市地圖」將於十二月十五日刊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