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遊戲治療幫助孩子突破心理障礙/認證遊戲治療師 陳惠卿

時間:2017-11-28 03:15:49來源:大公網

  小朋友要健康成長,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更為重要。他們從嬰幼兒開始至六歲前,已開始建立對別人的信任、個人的自主及主動性,但因多數家長忽略這些重要階段的發展,對孩子日後的心理發展造成阻礙,甚至出現負面影響。小朋友最早接觸的「社會」是家庭,他們和父母相處的模式會具體形成日後面對困難的能力及處事態度,父母宜多讓孩子在家庭相處中培養自發與主動的品格。

  比起其他年紀,幼稚園升小學時,因學校的規律及要求改變較大,小朋友會容易產生心理困擾。對一些小孩來說,新環境會令他們感到羞澀、恐懼,抗拒參與或表達自己。如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宜多耐心幫助孩子面對新的轉變,不宜用嚴厲的方法令他們服從。一位六歲的女孩,因不肯上學讓父母非常頭痛,她每逢星期日晚就會因恐懼上學而大哭。女兒的異常反應讓媽媽很擔心,學校雖然積極配合協助紓緩女孩擔憂,但情況卻未見好轉,也找不到女孩恐懼的原因。直至三個月後,女孩非常抗拒上學,父母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並尋求協助。

  女孩剛來做遊戲治療時,她對新環境缺乏安全感,只會玩自己熟悉的手工,不願嘗試新玩具。女孩在這個輕鬆、被接納、自由而安全的治療室內,漸漸地與我建立一份信任關係,並開始主動教我做手工。在我們的互動中,女孩表現非常要求完美卻不能獨自面對困難的一面,她經常不滿意自己的手工作品,但面對摺紙做得不好時,卻出現恐懼而停滯不前的情況。女孩如此要求完美,源自媽媽對她有很高的要求,例如每次英文科默書有九十幾分時,媽媽仍是跟她說:「你其實可再努力,差一點吧!」她習慣每件事都要做到一百分,不要讓媽媽失望。但另一方面,每當女孩遇上困難時,媽媽卻毫不猶豫地幫她解決或給她答案,造成女孩依賴別人去解決困難。到遊戲治療中期,女孩表示她恐怕上學因曾看見副校長訓斥其他同學,害怕自己是下一個,於是便不上學。經過整個療程,女孩的自信提升了,學業成績也大為改善,並能上台領取由副校長親手頒發的「優異獎」,去除自己的心魔。

  讓小朋友能對治療師及整個治療過程保持信任及感到自在的結果,就是每節遊戲治療後,家長和孩子都可輕輕鬆鬆地離去,只有來玩的感覺,沒有指定動作、不用為討好誰而裝模作樣。治療師會在家長面談中向家長講述有關治療進展及育兒諮詢,讓家長了解如何回應孩子的日常問題。普遍來說,遊戲治療是以一對一模式進行,小朋友可自選玩具自由發揮。

  值得再提的是,四至五歲是小朋友發展主動性的關鍵年齡,家長宜多給予機會參與日常小活動,從成功經驗中增強自信,培養他們面對困難的能力。很多小孩因安全感或自信心不足,在新環境會出現緊張情況,他們甚至會介意自己的表現和他人的評價,造成過分焦慮。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宜多留意,若有以上情況應盡早尋求協助,讓他們重新踏上健康的成長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