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年輕人一起搞校園雜誌,面對困境時難免起爭執
林坤燿編劇、陳淑儀導演的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作品《青春的角落》選了七名新銳年輕演員擔演,觀眾對這七個非香港話劇團演員感到陌生,令《青春》的真實生活感特別強烈。有趣的是導演採用了不少疏離的劇場手法,例如暫時沒有戲演的演員於台邊觀看其他演員演出、正式演出前眾演員自行將傢具和大量書從台邊搬到台上、演員們於台邊自行換下一場戲的戲服等,看來是使觀眾意識到七名演員於戲外本來就是「七個為夢想(戲劇)努力不懈的年輕人」。
台上的年輕角色竭力應付出版校園雜誌所帶來的困難與風波,眾演員為一個演出、一直追求的戲劇夢也付出了很多。這樣加倍刺激觀眾捫心自問:我仍有夢想嗎?我有為夢想付出過什麼?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遇上挫折,我是怎樣堅持走下去抑或選擇了放棄?
生活感濃 疏離處理
《青春》描述一筆十萬元的創業獎賞加一間可供免費使用兩年的房間,令幾個大學生熱心地在此運作校園雜誌組織Corner,偏偏在兩年快將完結時,一直跟Corner中人不和的學生會與校方開會時竟以「要校工裘叔(黃珏基飾)離職才可讓Corner繼續使用房間」作要挾,令孫學謙(梁仲恆飾)不僱主編周海藍(白清瑩飾)反對而堅決刊登詆毀學生會的報道(涉及偷錢的手段才得以刊登),這報道弄得大為震怒的校方迫Corner中人提前交回房間及歸還十萬元……從高潮迭起的劇情來看,遍布各種像辦公室政治的戲劇衝突,無論是人/組織與人/組織之間的恩怨和明爭暗鬥、權力不足者要承受沉重的壓力或無力感;計謀的擺布、拆解或反擊招數,都反映年輕人也要面對生活的殘酷與世態炎涼。《青春》中最值得細味的一句台詞是裘叔所講:「真正後悔唔係你做錯啲乜,而係你冇做過啲乜。」
劇中七個「Corner人」(包括裘叔)在相處上迸發出一浪接一浪的戲劇衝突、戲味、劇力,以及一些令觀眾感到意料之外的微妙情節,如劇末便爆出偷錢者並非孫學謙,而是暗撐阿謙詆毀學生會的另一人。《青春》中的愛情線着墨不多,但到了劇末又予人瑣碎中見簡潔明晰和別出心裁之感。感情關係的複雜與環環緊扣,使整齣戲的無奈感愈來愈濃烈,無奈感中包含的有緣無份或愛恨交纏,這跟Corner命運的主線結合後,更爆發出教人驚訝的戲劇衝突,讓觀眾不斷細味。
微妙情節 意料之外
羅嘉欣將文筆辛辣的何君麗演得夠坦率和敢作敢為,為了維護女同學而打了孫學謙一巴掌的情節雖老土誇張,但那份同窗友情被羅演得濃烈、真摯;白清瑩將周海藍的成熟穩重與領導能力演得入型入格,周找到方法冷卻自己和別人那壞透的情緒,情緒壞透中依然力保理性的戲份,可見白清瑩演繹得收放自如;蔡溥泰將仇善予演得像個沉迷電腦的宅男,而廖國堯則突出了高銘的責任感和善解人意,這兩個男角的共通點是當遇上看不過眼的事便會激動發火,分別在於仇比高更懂得「收火」,廖那刻意過火的「肉緊」演繹令觀眾感到高銘的情緒難平服;黎瑩影把況晴演得和藹可親、勤力進取,令筆者覺得Corner有她存在便有了更多青春活潑的氣息,怎料劇末揭露況晴一直隱藏着的瘋狂個性,教觀眾體會「人不可以貌相」。
角色生動 演員突出
編劇/演員把劇中角色的個性、特徵、經歷和待人處事方式寫/演得夠突出,正是所有相處戲能引人入勝的基礎,如孫學謙於劇首不滿校政而用粗口狂罵,以及裘叔買糖水給要熬夜工作的Corner人時所流露的親切關懷(像慈父),演員都把角色演得有血肉,配上角色的昔日經歷,令其性格演變顯得合情合理。「迫裘叔離職事件」沒有影響孫學謙針對學生會所作的詆毀言行,阿謙在刊登了報道後苦思如何向周海藍道歉,既見阿謙公私分明,又會內疚和反省,這是個較立體的角色。
《青春》也有少量欠分寸的戲份,如那場Corner房間停電戲,細節與角色言行都處理不足,未能透徹體現場面設計的用意。
香港話劇團供圖 攝影:Ifa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