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生性隨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時候不多,小時候學騎車卻算一件。因為喜歡在風中飛馳的感覺,小小的我架着媽媽大大的單車,跌倒、爬起、重練……倔強地自學學會了騎車。
那時候,我所在的內地小城,街上密密麻麻都是騎車的人。長大一些,街上的汽車多了,城裏的地鐵開通了,騎車的人自然越來越少了。直到近年,內地又興起了騎車的風潮,騎的是新玩意兒「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在內地街邊隨處可見,掏出手機掃描單車上的二維碼開鎖,就能把車騎走,到了目的地,可把單車停在任意位置,附近的人會按需索取。走路嫌遠、開車嫌堵、地鐵尚未覆蓋,遇到這些情況,一掃即走的共享單車就再適合不過了。且費用低廉,只要體力足夠,一至二元騎遍全城不成問題。
單車作為曾經的「家庭四大件」之一,已經「進階」成為與高鐵、網購、移動支付齊名的「新四大發明」。共享單車不僅帶來便利與環保,更象徵着無限的創意與欣欣向榮的經濟業態。
然而最近遊廣州,卻遭遇數次不良體驗。某天到珠江沿岸散步,本想享受片刻寧靜,不料共享單車一輛接一輛衝上行人路,只顧着不被擦撞到,哪裏還有餘力欣賞風景,原本寧靜的心情也變得煩躁。亂象不僅於此,違章亂停隨處可見,在街頭每走幾步,就能看到幾輛單車亂停或亂堆在路邊;毀車賣錢、故意將車投河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心中不免感到可惜,捲土重來的單車熱潮,讓出行變得更加便利與環保了,可是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真的因此改善了嗎?從單車到共享單車,我們學會了物質資源的共享,但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學會公共空間的共享?才能具備真正的共享精神?
如今,共享的概念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誠願,這個可貴的概念不要止於物質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