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唐代絹畫《弈棋圖》(一稱《圍棋仕女圖》)(局部),一九七二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雖屬殘片,但可能是唐代絲綢之路遺物,而且可見唐代時仕女同樣喜愛下圍棋,更清晰可見當時(約為唐玄宗前後)圍棋盤的真貌。另有《生活圖》,足以證明盛唐圍棋風氣影響所及,藉絲路傳揚開去。
從前遊敦煌,於甘肅安西榆林窟第三十窟,曾見《維摩變》壁畫中的《弈棋圖》,可辨所繪圍棋棋局,堪稱為當時真實生活寫照。山西洪洞廣勝寺水神廟明應王殿西壁北端,也有《弈棋圖》壁畫,應屬元人所繪;雖然後來,修繕補繪時,工匠把棋局畫錯,但仍證明唐代弈棋為樂之風,迄元代依然盛行。
收藏家最有興趣的是古棋盤。據知,我國最早發現的實物棋盤,為東漢所製。一九五二年河北望都漢墓出土一正方形四足圍棋盤,全用石質製成,工藝精細;盤面縱橫各十七道,與隋代青瓷燒造的十九道圍棋盤不同。三國時代韋昭《博弈論》所指「枯棋三百」,就是指漢代十七道圍棋盤。那時多用石製,故寫成「圍碁」。三國時代出現了木質圍棋盤及木棋子,流行至南宋。晉人蔡洪《圍棋賦》謂妙手「製朝陽之柔木,取坤象於四方」,「然後畫路表界,立質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