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愛一些,恨一些,吃一些/馮 進

時間:2017-11-20 03:15:53來源:大公網

  家有寵物真的有益健康嗎?小時虐待動物的人長大了是否一定會成為暴力犯罪分子?用動物做藥物實驗道德嗎?鬥雞的一生是否比肯德基套餐的主角更悲慘?為什麼狗肉在某些人看來是食療美味,卻讓另一些人厭惡抗議?

  美國心理學教授海左格(Hal Herzog)研究「動物人類學」(Anthrozoology)長達二十多年,始終關注人類與動物關係中的倫理道德問題。他的著作《愛一些,恨一些,吃一些》(Some We Love,Some We Hate,Some We Eat)深入淺出,寓教於樂,綜合實驗和訪談的發現探討為什麼人與動物的關係如此複雜矛盾,涉及動物時我們為何又總頭腦發熱,糾纏不清。

  民意調查發現,美國百分之四十的女人說她們從寵物狗那裏獲得的愛遠超過丈夫的愛,然而每年都有至少四千五百萬美國人被狗咬,其中致死的案例有二十多起。百分之十的美國成年人怕狗,寵物狗是引起鄰里糾紛的第二大因素,僅次於深夜喧嘩。美國三分之二的人和動物一起生活,但聯邦調查局FBI又將維護動物權益的極端行為稱為「最嚴重的本土恐怖活動」。動物真的能治愈疾病,改善身心健康嗎?實驗證明,憂鬱症患者參與「海豚療法」或服藥的效果一樣。寵物主人的回應也眾說紛紜。有的報告家有寵物後心情變好,但也有人稱心理壓力增大,甚至導致夫妻離婚,朋友反目。科學家認為,那些報告寵物對健康有好處的人可能本來就行動方便,性格樂觀,能有效管理寵物。

  我們對不同的動物態度截然不同。頭大眼大,渾身毛茸茸或讓我們想起嬰兒的動物更討人喜歡,比如萬人迷大熊貓,還有小狗、小貓、小鴨等。那些綠豆眼、身體長、無毛黏滑的蜥蜴、蛇就沒那麼幸運了,哪怕它們是珍稀動物。從進化角度來說,人類偏愛嬰兒以保障物種繁衍事出有因。但在當代,對「娃娃臉」動物的痴迷帶來了未曾預知的負面結果。如,為適應市場需求,法國牛頭犬被育種,頭變得越來越大,看來可愛,但出生時必須剖腹,給母狗帶來生命危險。它們長大後呼吸困難,行動不便,健康、心理問題多多,主人純粹是給寵物藥業貢獻銀子。

  談到吃食,我們對動物的態度就更非理性了。英文中牛肉、豬肉、羊肉與牛、豬、羊的叫法不同,美國超市裏雞鴨魚肉事先都被打理得乾乾淨淨。這些都能避免讓顧客聯想到吃食來源於活生生的動物。美國人近年來更多食用雞肉而不是牛肉、豬肉之類的「紅肉」,但並非出於保護動物權益的考量,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多吃禽類或海鮮對身體有好處。

  美國人大多聲稱愛護動物,但他們每年消耗七百二十億磅肉食,真正的素食者是絕對少數。據統計,每一個動物用於實驗,就有兩百個動物化為盤中飧。二○○二年一項調查發現,百分之六的人自稱素食,但其中百分之六十前二十四小時內吃過肉、禽類或海鮮。「素食」的青少年比肉食者消耗的雞肉更多。作者甚至稱嚴格的素食不利於身體健康,對青少年來說更有可能是飲食失調的症狀,因為素食的年輕人更傾向於用催吐、服藥或過分節食的方式來減肥。

  動物實驗同樣挑戰倫理道德。動物的基因與人越相似,實驗的結果就越準確有效。然而達爾文的進化論讓我們意識到人與動物的親緣關係。用靈長類做實驗會引發極大爭議,即便用白鼠做實驗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美國有專門的工廠人工繁育實驗用小白鼠,可以量身定製,根據客戶要求育種。通過動物實驗,我們發現了麻疹,肝炎,小兒麻痹症,狂犬病等的疫苗,活人無數,也讓寵物避免了很多痛苦。但實驗中,小白鼠因為人類的需要經歷各種身心痛苦及至死亡,工廠每天都將用不完的小白鼠燒死或餵蛇。它們的權益又怎麼保障?

  作者指出,人對動物的態度可用「道德空白」來描述。即,他們不覺得動物的待遇是多大不了的事。美國人每年為動物保護組織捐獻二三十億美元,但他們為打獵花二百五十億,為殺害蟲花九十億,在毛皮服裝上花十六億,為吃肉更是花了一千六百七十億美元。本能讓我們喜歡可愛的動物,基因、經歷讓我們害怕某些動物,語言文化確定我們吃什麼動物(如,狗在東亞是美食,在中東低賤骯髒,在美國是家庭成員)。而人類又愛感情用事,靠本能行事,常把自己的欲望、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難怪科學家說,人對動物唯一永恆不變的態度是矛盾多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