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莫言:寫作兼容想像與真實

時間:2017-11-16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左起)陳曉明、莫言、張宏生對談「文學中的歷史與現實」/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王豐鈴報道: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日前獲香港浸會大學頒榮譽博士。昨日,莫言在浸大舉辦名為「文學中的歷史與現實」講座,從不同角度解讀文學創作中的歷史真實與作家想像的關係,其間更與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張宏生對談,吸引近千人聆聽。

  千人聆聽 笑聲連連

  身着夾克衫、藍色襯衣的莫言講座時言談紓緩,還帶一些山東高密口音,其幽默闡釋更惹得現場師生笑聲連連。說到高密,他表示作品《檀香刑》正是取材自當地一段歷史真實,寫作時他串聯起幾個與其經歷和歷史事件有關的關鍵詞,諸如茂腔(山東高密地方戲)、被清廷鎮壓的農民起義、劊子手、看客。

  作家如何處理小說中的歷史?莫言認為,真實歷史與作家想像是一對矛盾。作家首先需要了解所寫歷史的真實物質狀況,即通過老照片、舊日錄像等資料,知曉當時的經濟物價、城市景觀、管理者組織結構、人們的衣食住行。但小說中更多的部分,是「靠作家推己度人的想像」。另一個處理的難點,則是對歷史細節的描摹,莫言指出,應對歷史充分想像至「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莫言眼中,即使如司馬遷《史記》一樣的史書,也離不開作者司馬遷的想像:「比如項羽烏江自刎處,司馬遷並非事件親歷者,如何能聽到項羽的自言自語?這就需要作者的想像。」故他認為,評價一部歷史文學作品時,如果有「再現歷史真實面貌」這樣的評價,是對作品的貶低,因為歷史文學的創作,都會加入創作者的虛構想像。

  處理現實則更加困難,莫言說,因為現實每天都在發生,它可以改變小說的方向,也會阻礙作家的深入探索,現實充滿假象,且無定論。「現實最好稍微沉澱一下」,以便看清事情的本質。小說也是現實的一部分,近期莫言的新作,例如《天下太平》、《等待摩西》等,實際上早於二○一二年春季就已寫好,但小說中的現實人物原型命運已發生變化,「像一棵樹一樣長大,故事必須衍生。」

  努力想像 衍生故事

  他以《天下太平》為例作進一步闡釋,這部作品就是莫言根據當下生活中發生的變化而作。早年的故鄉也面臨環境問題的侵害。故而雖是五年前作品,莫言也能根據如今的的社會變化對小說結局做出修改。他還笑言:「生活中的不可預測性越來越多,現實變化和科技發展往往超出小說家的想像,但越是在這個時候,作家越要努力想像,以保持人類的尊嚴。」

  對於學生們關心的人工智能文學創作現象,他認為目前人工智能所寫的作品獨創性不夠,屬於「有中生有」,而藝術家的創造則多為「無中生有」,並笑指希望自己的小說家職業暫時還不會被搶走。而談及網絡小說,他回憶自己看過的一部官場小說,認為它雖然類型化,但十分吸引人,滿足讀者閱讀需求。

  陳曉明評價莫言的小說《檀香刑》、《豐乳肥臀》與《生死疲勞》為中國現代三部曲,包含其對歷史及現實的理解:「歷史敘事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是非常獨特的表現。以莫言為代表的中國作家對偉大農業文明衰敗的表現,完整深刻,是中國當代文學區別於西方文學的價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