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唸「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只知「戚」乃憂心狀。《詩‧小雅》所謂「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後來,對我國古文物稍有認識,始知「戚」是商代至西周時一種常用的古兵器,形似斧鉞。鉞,比較斧為大,刃部尤寬;戚與鉞不同之處,是戚兩旁皆有齒棱。
像附圖古玉戚(天然色沁),琢齒棱可使縛紥起來更穩固,不易滑脫。《詩‧大雅》指「弓矢斯張,干戈戚揚」。
商代初期,已有玉戚。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早商遺址,出土了一些甚古的玉戚,乃立刀形。一端為刃,刃部寬,月牙形,有二尖鋒;另一端有長方形片狀柄,琢數組陰刻的直線;有孔,兩側出對稱齒牙。後來,有古玉專家稱最早期的戚為「牙璋」。陝西龍山文化也出土素面無紋的玉戚,同樣兩邊琢齒牙。
據知,四川廣漢高駢鄉一九七九年出土的玉戚較多;曾見長約十八公分、寬八公分、厚一公分者(現藏四川省博物館),色青灰,表面呈大理石紋理,通體磨光,略近長梯形,每側齒牙狀扉棱各五,弧形刃,稍現暗斑。有些古玉戚色沁如一層白霧:有些更留有開片時的錯碴。晚商(殷)琢的玉戚,以河南安陽小屯西北「婦好墓」出土較多;筆者所見十一件,有長方形、鏟形、近似圓環形和斜角不規則者,俱屬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