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文學青年如雨後春筍,在紙媒上大批出現。作品的題材、構思、文字都令人眼前一亮甚至驚艷。到關注一些新人時,卻又有另一批陌生的名字湧現,引起閱讀的另樣欣喜。現在的新人名字大都不能雄霸長久,不斷會有新名字去取代他們。
這批人原先大都有別的職業,出於對文字和文學的迷戀,起初小試牛刀,後來便一發不可收拾。也有的人已在網絡上練筆多時,後轉戰傳統紙媒亮相,終一圓文學夢。
在文學網和文學期刊上閱讀新人作品,有個突出感覺:他們的文學觸覺敏感、細膩,文字運用純熟且個性鮮明,展現的文學天地鮮活且成熟,具備了在文學舞台上橫空出世的條件。
他們能否繼續走下去?能走多遠?能走到哪一個台階?這是需要時間回答的問題。但能肯定的是,他們的第一步走得很扎實,只要他們願意繼續努力,日後大可在文學路上發光發熱。
香港的文學新生代也在萌生。通過教書和當文學評委,接觸到香港年輕人的作品,也讀到一些令人欣喜之作。今年的文學雙年獎結果就證明了年輕人的某些實力。但毋庸諱言,這些作品還帶着文學的幼稚和文字的粗糙,更未見到出手不凡的作品。
和內地年輕人相比,香港年輕的寫作人文字功力尤顯薄弱,對中國語文沒有獨到心得。在一些不負責或是別有用心的忽悠下,他們固執著不必要的粵語入文,與現代漢語混搭一起,造成閱讀的不連貫和抽離感。應該指出,這種現象並非某些評論謬讚的「特色」,它掩蓋的是文詞運用的力有不逮,力不從心,是閱讀缺失造成的結果。
在大學教中國語文,最痛苦的是批改學生的作文。文章的主題暫不去論,只說文字,上述問題就相當突出,有師德老師若想作些修正,幾乎無從下筆。
有出息的香港年輕寫作者,宜清醒認知自身的不足,尤要着重文字的淬煉。
掌握「好」的文字,方能寫出心目中「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