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清道光皇帝的陵墓──慕陵
清朝道光皇帝在位長達三十年(一八二一至一八五○年),其間社會動盪,內憂外患不斷,尤其是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爆發,割讓香港給英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轉捩點。而道光皇帝本人,給世人留下更多的則是優柔寡斷、軟弱無能、節儉刻薄的印象。實際上他在位期間,繼承康乾盛世餘烈,平定張格爾叛亂,維護國家統一,做了一系列大事。道光皇帝去世後埋葬在河北易縣的清西陵,然而他的陵墓慕陵卻很講究,這是為什麼?透過這些精美的建築和相關文物,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道光。
楠木大殿 世所罕見
道光的陵墓慕陵規模較小,沒有明樓、寶頂、石像生等明清皇陵的慣例設施,體現了道光的節儉思想,然而其用料和工藝卻精美異常,尤其是建造了三座金絲楠木大殿,不僅用材珍稀,而且裝飾手法特別,沒有艷麗的彩繪,卻用數以千計的楠木雕龍進行裝飾,工藝卓絕,算是這位九五之尊的一些奢侈。
金絲楠木是楠木中的上品,材色呈黃褐色,經久耐腐。因它順着紋理的方向上,隱含着排列有序的「金絲」,在陽光照射下白爍華美,所以稱「金絲楠木」。現在金絲楠木樹種在我國已經列為保護物種。楠木生長緩慢,良材難得,加之萬里迢迢運到北方,更顯得高貴無比,被歷代皇室工程大量使用。至嘉慶初年,大件的楠木採集已經非常困難,嘉慶在建他的陵墓昌陵的時候,因採不到大件楠木,就曾拆用了京城東直門城樓的楠木材料,仍不夠使用,最後不得不大量改用圍場(今河北承德)的黃松。
到了道光中期,楠木之稀少更加可想而知。然而慕陵的三殿竟全部採用珍稀的金絲楠木,不得不令人稱奇。慕陵隆恩殿面闊三間,單簷高脊歇山式建築,殿外用二十根大柱撐托樑架闢成迴廊,這些大柱以及殿內全部的樑柱全部用楠木原柱製成,其中大殿內的四根明柱,直徑達67公分,高達8.95米。兩座配殿的樑柱也同隆恩殿一樣使用楠木原柱。據粗略估計慕陵的三座大殿約用金絲楠木1500立方,金絲楠木用料之巨,令人匪夷所思。如果說,慕陵的三座楠木殿是清陵中的極品,那麼三殿內精湛的楠木雕龍就是世所罕見的木雕奇觀。
慕陵的隆恩殿及配殿的木構表面均不施油漆彩畫,而是在楠木的原色上以蠟塗燙,再用數以千計的楠木雕龍進行裝飾。大殿內每一塊天花板即是一件木雕藝術的傑作,雕刻大師以高浮雕加鏤空的手法,刻成在雲霧中翻轉舞動的龍身和向下俯視的龍頭,龍頭突出平面達半尺多高,一個個張口鼓腮伸向空中,和着楠木的芬芳,好似「萬龍聚會,龍口吐香」。此外,在隆恩殿的門窗、隔扇和雀替上還以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方式雕刻着許許多多的行龍和蟠龍。據統計,僅隆恩殿內天花就有楠木雕龍六百條,加上走廊天花、雀替、門扇上的龍,整個隆恩殿共計有龍一千零九十六條之多,蔚為壯觀。在東西配殿雀替、門窗和走廊天花上也雕滿了龍,慕陵共有楠木雕龍一千三百一十六條,堪稱龍的世界,龍的海洋。
道光為什麼要雕刻這麼多的龍呢?原來道光皇帝即位之初,按照父子分葬東西兩陵的制度,曾先於東陵寶華峪建造陵寢,完工後僅一年發現地宮進水,道光盛怒之下諭令將寶華峪陵寢全部拆除,另外又在西陵龍泉峪選址建造了慕陵。據說道光認為地宮進水是群龍鑽穴龍口吐水所致,所以他要將龍全部請到天上,這樣它們就會在天上爭水而不往地宮吐水了。同時,在古人看來,作為「萬年吉地」的陵墓,事關子孫後代,不應該因為自己的好惡而貽誤後裔。所以慕陵用材的考究,也可說是道光帝對子孫後代負責。
慕陵罕見的楠木殿宇和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楠木雕刻在中國古代帝陵中獨樹一幟,在中國木構建築史和雕刻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位置。楠木燙蠟後灰黃的色澤,在蒼松映襯下,既莊重巍峨,又清幽典雅,古樸無華,處處體現着一種低調的奢華。
自撰刻碑 自知之明
按照制度,道光陵墓的石碑匾額上的文字都應該是由他的嗣皇帝咸豐書寫,但道光的慕陵卻有兩處刻有道光皇帝的御筆詩文。究其緣由,是道光為了以此詩文述其志,的確另有心意。
一處在慕陵隆恩殿月台的東南角的石幢上。這座石幢為四棱形,頂覆石雕瓦壟樓頂,下為石須彌座,幢身刻有道光帝的兩首御製詩。
其中一首寫於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九月初三日。這天,道光的兩位已經去世皇后的靈柩奉移至慕陵,道光皇帝親自護送至陵,「奠別述懷」,悼念兩位亡妻,感慨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充滿了悲情色彩:
吉卜龍泉工始成,永安二後合佳城。
山川愜意時光遇,新故堪傷歲月更。
世事看花悲既往,人情寄夢嘆平生。
東望珠阜瞻依近,罔極恩慈戀慕縈。
另一首作於道光十五年孟春,慕陵工程完工,工部尚書穆彰阿等將陵墓的營建規模繪圖,呈請道光皇帝酌定,道光有感而發,因成六韻以述其志:
母謂重勞宜改卜,龍泉想是待於吾。
人情可嘆流虛偽,天命難堪懍典謨。
鬱鬱山川通王氣,哀哀考妣近陵區。
因時損益無非教,馭世污隆漫道迂。
豈敢上沿諸制度,或能後有一規模。
心猶自謙增漸懼,慎儉平生其庶乎。
道光是一生奉行節儉,唯有建陵毫不含糊,先後兩次建陵,耗銀數量超過了清朝所有的皇帝陵,道光皇帝唯恐被人認為這是「重勞改卜」,勞民傷財,因而特地作詩刻碑為自己正名。詩中,道光認為兩次建陵並不妨礙他的節儉,因為這是「天命」使然。
石幢上還有註釋,進一步說明卜選龍泉峪為吉地的原因。文曰:「予因寶華峪辦理不善,規制又拂朕意,不能不改圖吉壤,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歷春秋,始得茲地,予親臨閱定,諏吉鳩工。朕親臨審視,眺岡巒之環拱,察川漵之瀠回,規模俱愜意於素志。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安奉昌陵,山川王氣,毓瑞鍾詳。茲龍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許。五雲在望,一脈相承,子臣依戀之忱,庶符夙願也。」可見,道光帝遷陵重建並不是勞民傷財,是因寶華峪工程「拂朕意」,龍泉峪不僅規模俱愜意於朕,而且近依父母的昌陵「五雲在望,一脈相承」,可表「子臣依戀之忱」,可實現他子隨父葬的夙願,更是天命。
另一處在慕陵隆恩殿後石牌坊背面的坊心,鐫刻有道光皇帝的一道朱筆遺諭,文曰:「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筆遺諭: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呼!其慕與慕也!子臣奕詝敬錄」。咸豐皇帝之所以要將這道先皇朱諭鐫刻在這裏,是因為道光用這道朱諭暗示了「慕陵」的陵名。
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三月二十二日,道光來西陵謁陵,來到龍泉峪陵寢,升坐隆恩殿,將隨行的皇四子奕詝(後來的咸豐皇帝)和皇六子奕訢召到御座前,命兄弟二人恭讀早已寫好的一道親筆朱諭:「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爾,嗚呼!其慕與慕也!」讀完以後把諭旨藏在隆恩殿東暖閣內。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年)正月,道光帝駕崩,奕詝即皇帝位,取出諭旨重讀,再三思考其中的含義,猛然醒悟,明白了父皇的良苦用心和諭旨中的深刻含義,原來是在「默定陵名」,暗示自己用「慕」字命陵名。
清朝自開創以來,無論是清朝的發祥地盛京,還是自努爾哈赤至嘉慶皇帝這些先祖的陵墓,均位於龍泉峪的東北方向。當他懷着敬仰的心情仰望東北,祖先的豐功偉績令道光仰慕不已,但是,好比中間層層的雲山阻隔,遙不可及,而此時,鴉片戰爭已經過去六年,面對江河日下的王朝,道光不由得發出哀嘆。從這可以看出道光也是一位一心向上,積極進取的皇帝,但由於天賦所限,造化弄人,在變化莫測的時代風雲中,並沒有成就他期望的一番偉業,最終定格為歷史的仰慕者,也算是有自知之明。道光皇帝是一位悲情的歷史人物。
山河關防 重兵把守
關防是古代的一種印章,始於明代,為長方形闊邊朱文的官印。清代,正規職官用正方形的官印稱「印」,而臨時派遣的官員用長方形的官印稱「關防」。關防用紫紅色水,俗稱紫花大印。清代陵寢機構各官用「關防」。清代西陵曾設有龐大的陵寢管理和保護機構,加派重兵把守,各衙門掌管不同的關防,但只有道光的「慕陵看守山河關防」大印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清西陵,成為清代陵寢保護制度的實物見證。
西陵的保護管理機構從雍正八年(1730年)初設到乾隆初期逐漸完善,形成定制。最高長官是陵寢守護大臣,總理陵寢的全部事務。其職責是監管督查陵區一切事物,有權直接奏報皇帝。凡守護大臣均是宗室成員,下設承辦事務衙門,作為守護大臣的辦事機構。守護大臣之下設五種機構,即內務府、禮部、工部、八旗、綠營。其中工部和綠營統一設置,不按陵分設。按陵設置的機構分別有:內務府、八旗、禮部,內務府,負責陵寢打掃啟閉,內務府總管掌陵寢修造關防一顆。禮部,負責陵寢祭祀禮儀,郎中掌陵寢奉祀禮部關防一顆。八旗,負責陵寢防護,八旗總管掌陵寢看守山河關防一顆。這些機構分工明確,又互相配合,總人數達數千人之多。
慕陵的管理保護機構始設於道光十五年陵寢竣工後,據《清朝續文獻通考185卷》記載:道光十五年,設總管一人,翼長二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二人。設掌關防郎中、員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內管領、副內管領各一人,筆帖式二人。三十年,添設尚膳正一人。光緒二十二年,設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
慕陵看守山河關防,為清代慕陵八旗總管官印,銅質,鑄造於道光三十年。印長9.6厘米,寬6.2厘米,連柄高11厘米,重876克。印面寬邊,篆書滿漢朱文「慕陵看守山河關防」八字,印章的背面左右兩邊分別刻有楷書漢文和滿文「慕陵看守山河關防」字樣,邊款為「道光三十年七月×日,道字一千七百七十五號」,至今保存完好,尤為珍貴。
傳世瓷器 盛世餘光
道光一朝,雖然經濟文化都呈現衰退之勢,道光又素以儉樸著稱,繼位之初,首先裁減宮內脂粉費數百萬兩,對於瓷器也力求儉樸,控制費用,但作為宮中生活、陳設用瓷器,其製作還是非常嚴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保留了康乾時期的工藝水準,依然折射着大清盛世的餘光。《陶雅》記道光的瓷器「極精之品,猶自有不可埋沒處」。清西陵藏有道光時期官窰瓷器數件,都是傳世的精品傑作。
這些道光瓷器的款識全部為篆書「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款,字外無框,排列工整,字體有力,筆法圓潤,筆畫較粗,橫豎粗細一致,以青花寫款,具有極其典型的道光官窰瓷器特徵。選取三件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清道光青花松石人物紋盤。口徑17.8厘米,高4厘米,底徑11.5厘米。盤內底雙環內繪有松竹梅歲寒三友,盤外,則繪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生活圖景。屈曲欄杆,垂柳依依,有兒童在綠蔭草地上嬉戲,婦人在房檐下撫琴,構圖舒朗,生動有趣。
清道光青花雲龍紋折腰碗。口徑17.2厘米,高8.5厘米,底徑7厘米。器形較為典型,內底有雲龍一條,外有雲龍兩條,首尾相連,穿行於祥雲中。動感強烈,呼之欲出。
清道光茄皮紫暗雲龍紋白裏碗,高6.5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5.4厘米。胎質細膩,釉色肥潤,碗外面刻有暗雲龍紋,底圈外刻有回紋。做工精緻考究。
(作者為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