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裏有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說,你不關心塵世利益的時候,才會有禪心。人要洗滌身心,就要學會怡情養性,才會有高尚純潔的追求。
有了出世的精神,才能夠做入世的事業。
有人對我說:聽說你的人生也是歷經磨難,經歷了很多坎坷,你是怎麼堅持過來的?我回答他說:因為我一開始就知道,只要去海洋,就一定會經歷風暴,如果想風平浪靜,那是你家門前的河溝和水塘,但那卻不會到達遠方。
與幾個青年朋友對話,我說:我認為成功的法則就是,你是否在做時間的敵人或者對手。大地在睡夢中的時候,你醒着;大多數人在休息的時候,你沒有;人過中年,你依然像一個青年人那樣追求夢想;即使老年到了,你的心靈卻依然年輕。你處處與時間作對,甚至,你把時間拋到了腦後。
「不想成為其他任何人!」很多青年朋友常常對我說,渴望將來能夠成為自己偶像那樣的人。我說:我沒有偶像,我「從來不想成為其他任何人」,我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我要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每一本書都會告訴你一些新的東西,都會引領你以一種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世界,也會為你打開一扇新的窗口。如果你不讀書了,就意味着你為自己關上了世界的大門,你的暮年來臨了。
看到舊時藥店常掛的一幅楹聯:「但願世上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感覺這實在是店家的菩薩心腸,賣藥的不希望人們生病,這樣的對聯,今天基本絕跡了。
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說:穿新鞋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繞過泥濘,但只要他一失足弄髒了鞋,就不再小心地顧及泥濘,結果將鞋弄得越來越髒。這是一個深刻的寓言。是啊,當還沒有沾染上惡習的時候,我們會對惡習保持警惕,避而遠之;可是一旦沾染上了一些惡習,往往就破罐子破摔,漸漸惡習不改,以致惡貫滿盈了。
到一些中學去做講座,我發現這些學校的孩子寫藍天、白雲、河流、樹林、動物等都是千篇一律,顯然,他們都不是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而是報刊文章裏的,而且描寫不僅千篇一律,缺乏生動鮮活的細節,更缺乏真摯感人的情感。我們無力改變城市孩子的生活。想想我的少年時代,除了在學校的時間,都在樹林裏嬉戲,在草地上奔跑,在小河裏玩耍,在雪地裏打雪仗,滑冰、捉鳥、放羊、割草,一年到頭都是在自然世界裏。現在,不論寫什麼樣的場景和生活,那些少年時代的經歷,都絡繹不絕地跑來。
我常常為在鄉村長大的孩子慶幸,自幼在鄉村長大,少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是大自然,這是你的幸運,更是無價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