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偏愛汪曾祺\余靖

時間:2017-11-05 03:15:29來源:大公網

  喜歡汪曾祺的文字也有些年頭了。依稀記得,那是少年時期的一個午後,第一次接觸汪曾祺的文字就是那篇《端午的鴨蛋》。對他的喜愛,也自那時起,便一發不可收拾。

  可以說,是汪曾祺領我進的讀書的門。有人說:「汪曾祺的文字是一碗熬的正好的白粥。」這話確實不假,尤其是在如今這種重口味文字閱讀趨勢下,汪曾祺的淡,實在難能可貴。

  但文字之外,更可貴可愛的還是態度—寵辱不驚的態度。汪曾祺的文字淡到一種地步,幾乎是沒有太多強烈的情感。正是這種水邊成長的經歷造就的。他沒有辦法如魯迅般,鋒銳犀利地批判、揭露、吶喊,儘管魯迅也是水鄉之人,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文字裏的銳利,汪曾祺的淡亦是性格使然。在壩上,汪曾祺寫的是吃馬鈴薯的快樂,是蕭勝(《黃油烙餅》)看到的美麗的壩上跟;在昆明,在漫天飛機盤旋轟炸之時,他看到的,「是人生幾何,戀愛三角」;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是唯一能在江青面前蹺二郎腿,抽香煙的人。他沒有抱怨,堅守着平生不整人,人間送小溫的信條。

  的確,汪曾祺送給人家的溫情,很小。知道為什麼宋江與柴進同樣仗義疏財,但宋江卻更加受尊重嗎?那是因為他自己也囊中羞澀,卻肯拿錢給別人,即使很小。同樣的,汪曾祺總能在困境中,挖掘出,那一絲一毫的美好,並且贈送給讀者。他總是瀟瀟灑灑的抖那麼一下聰明,甩幾個包袱,就是能不偏不倚,「正中下懷」。這是水鄉人,特有的幽默,也是難得一見的驕傲。

  他不像魯迅,批判着,鬥爭着,從不原諒。他原諒了,原諒了一切曾經害過他的人,儘管他們都不值得被原諒。而這就是汪曾祺的寵辱不驚,以及他最後的倔強。

  有人說,汪曾祺的文章太清淡了,沒看頭。你可知道,他是下了多少深情啊。「我走進他身邊,看着他,久久不能離開。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了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就這一段,雖然表面風平浪靜,他筆下,文字的底下,卻是波濤洶湧。還有《徙》、《黃油烙餅》,還有許許多多追憶故鄉的文章。那才是一個字一個字用血,卻克制出來的文章。

  每個人都有偏愛,我也不例外。對文學的看法是一家之言,對汪曾祺的喜愛也是一家之言,畢竟一切價值都是偏愛的價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