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出的日本神戶製鋼修改質量數據的醜聞,震驚了海內外,對於以質量為生命的日企而言,不啻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篡改強度和結晶粒度質量數據的鋁業部門,據說是神鋼內部自查標準比日本工業規格(JIS)更高,因而篡改數據。不過看起來很像是一個藉口,品質保證機構(JQA)的審查人員進入廠房進行質量檢查的時候,遭到現場管理人員和工人的阻攔。
是日企的質量低下了嗎?《現代商業》經濟周刊的深度調查顯示,神鋼暴露的真正問題是企業老化病。
面臨鋁業供應量大於需求量的困境,一方面神鋼繼續通過自己的關係戶進原材料,另一方面並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廠房設備的更新,而同時卻又要壓低價格去面對同行之間的市場競爭。在成本、對股東的利益回報等等壓力下,最終採取的是篡改數據的下下之策。
零八年三大鋼鐵企業:新日鐵、住友金屬、神鋼面臨被外國企業併購的危機,新日鐵和住金合併抵抗併購;出身名門的神鋼(日劇《華麗的家族》以神鋼的家族故事為背景)另闢新徑,獨立自主走出困境。然而最近的爆料顯示數據的篡改十年前就已經有了,回溯上去,正好是遭遇併購的時期。
對於強調歸屬感的日企而言,遇到經營困境,不願意像美企那樣裁人,寧可大家一起減薪,但是十年之後,這種注重人文的企業文化卻暴露出忽視技術革新、企業改革的後果,彷彿是夕陽中的老屋一般散發着悲涼的氣息,而這不僅僅是一家神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