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第二屆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在深圳南山區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AT圖書館舉行
【大公報訊】記者熊君慧深圳報道:第二屆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近日在深圳南山區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AT圖書館舉行。面對深圳乃至全國進入「美術館時代」的發展現象,今次雙年展以「城市(是)美術館」為主題,對城市化推動下的美術館及各類文化設施的建設風潮進行探討。
空間開放 無局促感
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對這一主題的回應和學者的研究,將為公眾展現城市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現狀,引發專業人士和公眾對公共領域文化機構、美術館、藝術展覽的定位與運營的反思與關注。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展覽在主題下設兩個展場,展覽內容由「社會景觀」與「精神建構」兩個單元構成。展廳沒有板塊的劃分,沒有主題的隔離,幾十位藝術家的作品如同一場輕鬆的周末party,安安靜靜地相聚一起。在一個開放的巨大空間中,毫無局促之感。
參加此次雙年展的大部分是深圳藝術家,但也不乏來自北京的方力鈞、劉慶和、王魯炎、李路明、楊少斌等,來自上海的劉建華、方巍等。而在年齡梯次上也呈現了不拘一格的開放性風貌。在深圳本土藝術家中,既有周力、徐坦、梁宇等知名藝術家,也有不少八○、九○後畫家嶄露頭角,如江安、范文庫、鄧榮斌等。
策展人楊勇介紹,在布展的時候,他們摒棄傳統意義的板塊相隔的方式,希望呈現一個開放的、沒有阻擋的觀展空間,而且也沒有刻意將藝術家按年齡有所劃分。
了解區域 洞察世界
對於「城市(是)美術館」的主題,他解讀道,今天的美術館已經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的象徵,成為一種城市、社區文化交流的可能介質,成為一種開放、包容與多元文化意識的代表,更成為一種了解區域、洞察世界的思維方式。多維度探討美術館本身─從具像的機構到抽象的概念─與當下城市及文化發展之間的密切關係,是今天選擇美術館作為梳理城市文化架構切入點的初衷。
除了展覽之外,此次雙年展還啟動了《深圳企業文化藝術發展白皮書》研究項目,研究對象集中選取深圳的企業案例,也會在未來拓展到珠三角範圍。與西方國家已形成的成熟的對藝術的資助的機制不同,在此次項目討論的案例中,企業對文化藝術的資助是直接的,它能提供的文化藝術具有怎樣的多元性景觀?它帶來了哪些創新的管理機制?這些企業的藝術機構未來的機遇和挑戰,都是探討的話題。
本屆雙年展舉行至十一月二十日。
圖片:大公報記者熊君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