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德國博物館小記/東 瑞

時間:2017-10-25 03:35:32來源:大公網

  圖:德國歷史博物館內景 作者供圖

  東歐之行的最後兩天,行程安排遊覽德國,我們都感到很興奮。德國是重要國家,與俄羅斯一樣;可惜我們兩度歐洲遊,都只是聊備一格。俄羅斯被安排在北歐遊最末幾天,德國被安排在東歐遊,也都排在最後,而且天數有限。遊覽德國主要是柏林。柏林圍牆和有關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都是我們很期待、很想參觀和了解的。早就不斷地看新聞,知道德國在二戰時期雖然和意大利、日本結成同盟,但戰後和日本對罪惡的、不義戰爭的態度迥然不同。日本是躲躲閃閃,拒不認錯,甚至否認有南京大屠殺一事,而德國則面對現實、真心認錯和深刻反省,與日本的固執完全是兩個極端。

  德國博物館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是反省最好的典範、了解二戰的最佳課堂。

  德國歷史博物館創館於一九八七年,二○○四年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博物館新翼完成,從此,德國博物館由新舊兩部分組成,即舊的、建立於一六九五年的柏林軍械庫和貝聿銘設計的博物館新翼連接而成。前者經過修復,面積有七千五百平方米,後者、貝氏設計的新館有二千七百平方米,總稱為DHM。舊館用於長期舉辦德國兩千年的歷史,新館則分工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這個可以容納八十五萬件展品的博物館,成了德國頗具分量的第一流的文化新景點。

  雖然外面下着淋漓暴雨,三十幾名團友還是專心地聽取當地導遊對博物館的詳細介紹。我們參觀的主要是二戰的部分。無疑,展品、資料非常豐富,從這方面也顯見他們國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懺悔和反省程度。大量的漫畫海報、黑白、彩色照片、實物、文字、模型、塑像等等的呈現,不但全方位地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末,而且態度客觀、立場鮮明,體現了對發動罪惡戰爭的希特勒及其納粹黨的否定和批判。最難得還是珍貴的照片和展品任你拍攝,體現了一個戰敗國的誠懇懺悔和襟懷,含着希望廣為人傳的善意。不像日本,在國際的大壓力下,承認錯誤依然像琵琶半遮面,國內除了自己受害的部分(廣島、長崎受原子彈之害)才有紀念碑、展館之類,其他罪惡的痕跡被抹得乾乾淨淨。

  展館內容很豐富,尤其是對象我們剛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出生的人,親歷戰爭帶來的物質匱乏、社會蕭條的後遺症之害,自然對發動戰爭的罪人感到深惡痛絕,因此博物館內的說明文字雖然都是外文(德文、英文),但心有靈犀一點通,憑着形象這無聲的語言,也可以解讀個十之七八。

  有些展品給我印象很深。例如,納粹黨黨魁希特勒的照片、漫畫、塑像多次出現,死魚般的雙眸,陰冷的面部表情,嘴唇上的膏藥鬍鬚,落向半個額頭的頭髮,標準式的四十五度高舉手等等,還有他那本原裝的、紅色封皮的自傳式著作《我的奮鬥》,赫然擺在玻璃櫃內。我們還看到了他演說時群眾狂熱地歡呼的場面,從而聯想到個人崇拜帶來的情緒瘋狂以及所轉化的破壞性力量多麼驚人和可怕。

  我們看到了著名戲劇演員卓別林面對一個地球儀,目露欲吞噬全球的浪子野心的模樣,頗為生動。這應該是電影《大獨裁者》裏的造型。至此,展覽已經不僅止於從現實的層面去反映歷史,還從戰事對文化藝術的角度和影響去描述如今漸行漸遠的時代。

  對二戰中德國納粹的罪惡展現,還有一組迷你縮小型的雕塑,最為深刻成功。那是集中營的反人類罪惡展現。數以千萬計的無辜百姓被集中起來,然後被集體驅趕到地下室,再用火焚燒消滅,被火燒死的人臨死前的吶喊、驚恐、慘叫,雖然是無聲的,但通過那百般的表情,令人如此難忘。餵奶的母子、無告的老人、天真的孩子……都是那樣令人過目難忘、觸目驚心啊。

  當然,戰爭帶來怎樣的災難、危害有多深,博物館也提供了不少鐵證。有一幅畫,前線的士兵回來,在冬天的寒冷季節裏沒有了一隻腿,穿着大衣走着,只是一個背影,已經叫人刻骨銘心了。還有一幅畫是無數群眾在排隊輪候救濟物品。另有一幅照片是聯軍的飛機發放救濟物品,玻璃櫃裏還展現那些罐頭樣板和其他物品。這幾種展品和圖畫,相當有力地證明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是傷殘、飢餓和社會的動盪不安。

  最令人感動的是,德國歷史博物館對當時敵對力量、其實正是正義力量的蘇聯、英國、美國、法國也能正確對待,例如對於蘇聯領袖斯大林、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三大巨頭的會面黑白照片、蘇軍攻克柏林的照片等等,都赫然張貼在最當眼之處。最令我感興趣的還是那些大量漫畫海報,正反面的意涵和宣傳都有,如實地呈現當年兩種力量的決戰。有一張是四隻手聯合起來將納粹標誌撕毀,簡單有力。

  花了一個多小時參觀德國博物館,相信也只能是走馬看花,行色匆匆,但是對他們那種正視歷史、面對歷史、認真客觀、鐵面無私的精神實在太令人嘆服了。最後,我們走到展館的「尾聲」,那是一堵大牆,據說搬自柏林圍牆。我為瑞芬拍了照。「圍牆」本身象徵性很強,人為的分治始終是要不得的。網絡的介紹文字介紹得很好:「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該事件也在東歐引發骨牌效應,民主浪潮席捲前蘇聯集團,成為東歐蘇聯解體垮台的起始。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的宣布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一九九○年十月三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含柏林完成統一。」

  德國博物館確實比德國任何景點都值得一看,回顧和溫習歷史,我們就可以明白,掩飾、偽造或否認歷史事實,是多麼可笑和要不得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