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在三軒茶屋站停下,門開後,進來一位拄着枴杖的中年男子,車廂中人並不太擠,他找到位置後站穩,手抓住吊環,頭抬得很高,眼睛看着天花板上的廣告。對面座位上的男子半欠起身略帶羞澀猶豫,向他打招呼要給腿腳不便的他讓座。
「您請坐吧。」
「不用。」
他似乎生氣了,態度非常粗魯,頭扭向一邊,眼角抬得更高瞪着電車的廣告。
讓座的男子被窘在那裏,臉居然紅了,許久才落座。
周圍一片靜默。
這是晚上回家電車上的一幕,在日本讓座是一個很糾結的事情,一方面讓座是必然的禮儀,另一方面自尊心很強的日本人覺得被讓座是自己已經老了或者無用了的象徵,除非是明顯白髮蒼蒼,行走吃力的老人,又或者孕婦、抱着嬰幼的母親之外,在日本給人讓座卻讓對方感覺到被歧視。
一些日本的年輕人對於禮儀和交往溝通的逃避化作一種省事的方法,就是上車後索性自己找個角落站着,不去找座位。
曾有新聞報道,有位內地老人上車因為沒有被主動讓座而拳腳相加的事件。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其實無法比較。因讓座而口角的中國老人將讓座視為尊重,而日本老人將讓座視為歧視。
無論哪種道德觀,都是值得尊重,然而可怕的是不同價值觀的混淆。各種價值觀混在一起雞同鴨講,微信群裏這樣夾纏不清的吵架最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