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見到想讀的書,往往是先看前序後跋,大致了解作者寫作時的心態及背景。如今,出版社在裝潢上捨得花心思,藝術為內容增添了美感,而當眼處三言兩語的名家評論,往往也引人目光,只需耗時片刻,欣賞封面,掃幾眼精彩推薦語,對購買意向便大有影響。
稱得上偉大作家的,也可稱之為天賦稟異者,他們厚積薄發,厚積靈發,將寫作磨煉成生活習慣,成為一項本能,他們毫不在意付出了多少艱辛,得到了多少回報,蹈厲之志令人敬重。
胸懷使命,為達平生心願,縱使條件不足也不輕言放棄,像《白鹿原》所以予人厚重感,不單是逾五十萬字那麼簡單,也包括作者陳忠實用了多年光陰作前期準備,跑遍十鄉八里,翻查史冊縣誌,更包括,他耗費六年時間閉門苦寫,以至面部皺紋如同黃土高原的溝壑般深刻。《白鹿原》是陳忠實嘔心瀝血之作。
前些日子,看了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如同又看一遍原著。家族關係錯綜複雜離奇,對白古風洋溢妙趣橫生,加之重溫不同風格、或華麗或優雅的詩詞曲吟,頗是享受。《紅樓夢》是奇書,曹雪芹安排性格迥異的幾百個人物登場,並幾乎寫盡各科類知識,可謂藝絕天下,如此曠世之才智慧腦袋,在中華民族文學史上,只有其一沒有其二。
曹雪芹也是在困苦條件下創作,「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紅樓夢》耗盡他畢生心血,書未寫完,四十八歲的他便貧病交加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