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如東從事布藝行業近七十年,見證行業興衰 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進亨、葉漢亮、趙凱瑩報道:深水埗是本港傳統的布藝集中地,吸引不少設計師幫襯,政府看中其對於設計界的影響力,將探索如何讓年輕設計師利用深水埗服裝布藝基地,創造新的協同效應,豐富地區旅遊資源外,同時幫助香港的時裝設計發展更上一層樓。
深水埗的布藝商舖主要分布基隆街,以及在深水埗警署對面的小販檔「棚仔」,而皮革商舖主要集中於基隆街一帶,不少從事服飾設計、布藝等行業人士或學生均會到深水埗尋找布疋樣板或各式配件。
良記布行的李良指出,經常有設計系學生來買碎布交功課,大家不時有講有笑,交流布料資訊,著名服裝設計師陳刀也不時來幫襯。他認為《施政報告》有提及深水埗布藝是好事,可參考韓國東大門例子,打造深水埗成為旅遊景點。大東布業的陳如東指,已從事布藝行業近七十年,見證行業興衰,認同將業界打造為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景點,可延續行業生命。
從事布疋買賣的和昌貿易有限公司江女士則指,香港大部分製衣廠已遷往內地或其他地區,香港的布藝行業式微,舖租及人工昂貴,擔心人流大幅增加,舖租亦會上升。皮革商舖負責人亦指,若成為景點,租金可能大幅上升,經營更困難。
時裝設計師黃倩汶稱,深水埗對設計師好重要,賣布賣到街知巷聞,有必要保留特色,建議政府設立服裝布藝基地時,考慮保留俗稱「棚仔」的欽州街小販市場,「其實業界要求好簡單,唔係下下要high-end,平民化、又可以將布販組織埋,已經好方便。」她又認為,政府對年輕設計師的支援少之又少,例如貿發局每年舉辦的香港時裝節,只標榜知名的設計師,但無給予學生及資金不足的設計師發展機會,有必要檢討,同時建議增辦設計比賽,為設計師提供曝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