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安迪.華荷的夢露系列作品廣為人知\作者供圖
藝術,在我眼裏大約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華麗燦爛的一環,它包羅萬千又變化無窮。永遠都有人對藝術瘋狂熱愛,也永遠有人對它不屑一顧,只因為藝術在成為一種成功的模式之前,財富大概是它的反義詞。
在世人眼裏,藝術家往往又是在過世之後才功成名就,他們的藝術模式生硬難懂,並且需要在漫長的時間沉澱之後才會化作經濟價值,無論是抽象派藝術、古典派藝術、還是印象派藝術……都是如此。直到近代,上世紀六十年代,普普藝術(POP ART,又譯作:普普藝術)以藝術運動的形式,開始討論通俗文化與藝術的關聯,藝術開始了一種與金錢直接掛鈎的全新形式,出現在了大眾視野裏。而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深信藝術與金錢掛鈎,並且認為應該要努力把藝術商業化的普普藝術家安迪.華荷(Andy Warhol,又譯作:安迪.沃霍爾)。
在安迪.華荷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辨識度較高的名人、商品、生活靈感作為他的畫作素材,來進行絲網印刷的創作。其中,瑪麗蓮.夢露系列、金寶湯罐頭系列都是他最為著名且成功的普普藝術代表作系列。由於這些作品製作成本低廉、色彩鮮艷吸引人,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欣賞普普藝術,這樣一來,大眾對於藝術創作的對象接受程度較高,這讓他的這系列作品很快得到了傳播。不僅在作品價格方面水漲船高,獨特的表現手法也成為了安迪.華荷的標籤,甚至是美國普普藝術的標籤,讓人一看到同樣風格的作品,就很容易地聯想到了藝術家本人。
或許有些讀者讀至此處仍舊對普普藝術的定義雲裏霧裏,但不妨與大家解釋一下,所謂普普藝術,英文原名為POP ART,那麼從字面上解釋,這種藝術類型是面向大眾的,意圖成為Popular(受歡迎的)、反傳統藝術的、幽默詼諧,甚至有些惡俗……作為一種新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普普藝術與傳統的西方藝術相比,無論是從材料上來說,還是從時間上來講,它的創作成本低廉,可以是像安迪.華荷那樣僅僅通過印刷來創作,也可以是幾塊拼貼畫,廣告、海報、插圖……這些簡單的美工表現都可以是普普藝術的呈現方式。
時至今日,當藝術圈的朋友們提到普普藝術時,我首先聯想到往往是美國普普的輝煌時期─在布魯克林的那些藝術家摩肩接踵的街道裏,除了安迪.華荷,還有羅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草間彌生、凱斯.哈林(Keith Haring)……他們產出了的大量舉世聞名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演,耀眼地幾乎讓我快忘了普普藝術事實上是起源於英國的。
在英留學多年,學習當代藝術史時,我就清楚地知道,早在二十世紀中期,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就曾將那些諷刺性的、反傳統的、具有流行大眾文化的藝術作品稱為「POP ART」;緊接着,到了二十世紀中後期,許多窮困的美國藝術家們靠為雜誌、廣告繪畫插圖為生,放蕩不羈的性格讓他們不拘泥於創作普通的插畫,而是簡化了傳統藝術的線條,使用更為明亮的色彩、根據現代性的風格來詮釋商業藝術,再加上這些藝術家們對於社會現象的獨特見解,將流行文化和大眾消費相結合。這才使得這樣的普普藝術在美國颳起了一股別具一格的風潮。
對比英美的普普藝術,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區別頗為明顯。在英國普普藝術中,總是能清楚地意識到畫面中的人物的行為,甚至能夠十拿九穩地猜出來作品的語境,又或者通過畫面人物的行為暗示,讓觀者能體會到藝術家對於當下社會狀態所表現出的看法。也就是說,英國普普表現出的是英國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而美國的普普藝術,更多的確實表達一種情懷:當美國人民早已對充斥着現代工具的生活習以為常的時候,藝術家作品中傳遞的更是一種對美國社會觀念的考量。譬如安迪.華荷的夢露─他大規模地印刷這些名人肖像的藝術品時,事實上是在拷問,當一個偶像的相片被不斷地用令人不安的顏色無限複製時,它還會引起人們崇拜嗎?當一個藝術家完全在作品中消除自己的技術手法時,大眾還會對他的作品買帳嗎?
對比之下,美國的普普藝術家們更喜愛用不那麼直接的手法表達他們的主題。畢竟美國骨子裏的玩世不恭,可遠比英國骨子裏的學院精神更能帶給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作空間。在我眼裏,英國普普靈感來源於美國文化,而美國普普則是英國普普的深化,兩者息息相關,卻又有所區別。但無論如何,如今的普普藝術已然成功地成為一種Popular的藝術形式,也順利地與大額金錢相掛鈎,亦從此開啟了現當代新藝術的表達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