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鮮為人知的「民國雙璽」舊事\許楊

時間:2017-10-09 03:15:40來源:大公網

  史料記載,一九二八年八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選舉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同年十一月二日,國務會議議決治玉質國璽,文曰:「中華民國之璽」。隨後由兩廣特派員南天王陳濟棠派人到緬甸騰沖尋玉,通過廣東僑領到雲南會館找到騰越知名商號「亦成記」的當家人馬登高。

  尋玉人對馬登高說明了尋石的原委和要求,經過多方搜尋,終於找出一塊淨重九公斤的翠點梅花玉。這塊玉料是老帕敢場口出世,原是蒙頭料,切開幾刀後為明貨,呈正長方形,質地老臘,布滿綠色,翠點均勻,蒼蠅翅閃現。因為水頭不足,不宜用作手鐲掛件料,所以一直存於庫房。或是天意緣分,這件石頭出世就是琢治國璽的命運,大氣莊重,平整方正,確是治大印的理想碩料。

  尋玉人大喜過望,想不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當即索價。這塊玉料當時的價值約一萬盧比(緬值),相當於一萬半開銀元,但馬登高以承因辛亥革命犧牲的兄志為由,堅持不收錢,作為捐贈。尋玉人代表陳濟棠打過收條,並要求要保密:大印未治好啟用公開之前,不能向外透露石頭的來源,特別強調不能說是緬甸玉石。

  玉石運回廣州後,由陳濟棠託請國民政府文官長古應芬送到南京,決定以此玉治成國璽。並交由印鑄局局長周仲良負責督治。由子肩、醉石、心憎負責設計繪圖,王褆書寫「中華民國之璽」印文篆字,最後由玉雕大師陳世科、陳燮之父子擔負篆刻工作。琢治從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日開始到十月九日完成。同年十月十日啟用。

  後從資料顯示,翠點梅花玉剩餘的石料琢治了一件「中國國民黨之璽」。「中華民國之璽」和「中國國民黨之璽」兩塊玉璽由同一塊翠點梅花玉琢治而成,各重三點二公斤,璽身高四點三公分,連鈕高十公分。其中,「中華民國之璽」璽鈕設計為四環柱,取中華文明達於四海之表意,璽面為方正十三點三公分並繫有寶藍色絲穗;國民黨之璽璽身設計為五台階五回紋。兩璽是不可多得的翡翠玉雕精品。

  民國雙璽的故事到這裏本該結束了,然而卻有一個遺憾:當年尋玉、獻玉、治璽本應是一個完美的連結,可在陳濟棠的回憶錄中,這個過程只有這樣一段記載:「余以九千五百元之代價,購青翠玉石一顆,請文長官交國府製印局,刻製國民政府玉璽一顆……」,馬登高幫忙尋玉、捐玉的經過未被提及。

  時隔多年後,馬家後人為了匡補歷史,開始跨越兩岸的求證之旅。不久前,馬家收到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的覆函:「關於所請,經交本黨黨史館同仁考據,因變亂紛呈,資料佚失,為求審慎,往後本黨關於該璽之敘述,擬採兩說並陳方式,謹此函知……」,並加蓋「中國國民黨之璽」以紀念。自此,民國雙璽背後的故事,得以完整連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