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紫禁城遊記》呈現建築意涵

時間:2017-10-07 03:15:38來源:大公網

  圖:多媒體投影配合演員表演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崑劇與紫禁城,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代表,分別從戲曲、建築角度詮釋中國傳統美學。而日前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的崑劇《紫禁城遊記:崇禎仙遊紫禁城》則將二者融合,以戲曲美學解讀紫禁城的建築美學。該劇導演策劃及設計、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接受《大公報》專訪,解析《紫禁城遊記》如何令舞台重返崑劇傳統,以重新檢視故宮的建築意義。

  與許多觀眾印象中實驗舞台不同,《紫禁城遊記》摒棄了紛繁元素,舞台布景和道具堪稱極簡。紅地毯上僅餘一盞香爐,現場音樂演奏亦只有鑼鼓二人,多媒體投影配合演員的表演,顯示部分唱詞及紫禁城設計圖,更多時間,只留下兩位主角的影子。

  事實上,傳統崑劇的布景即為一桌二椅,十分簡單,以使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演員身上。「用最基本的崑曲概念,配合多媒體投影。傳統戲曲最重要的就是演員,還有就是非常注重互動,多媒體是配合而不是主題。聲音方面,我們盡量不用話筒,只是(演員用)原音唱出來;投影一些崑曲唱詞,讓觀眾能對戲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但它不是字幕機,我們用類似畫畫的方式呈現,在美學上、視覺上構成圖像,變成這齣戲的一部分。」胡恩威說。

  相較大家耳熟能詳的《牡丹亭》、《白蛇傳》等曲目,這齣《紫禁城遊記》並不是一個才子佳人的故事。故事發生於明王朝大廈將傾、末代皇帝崇禎自縊當晚,僅有的兩個角色─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石小梅飾)、紫禁城建造工匠幽靈蒯祥(李鴻良飾)在紫禁城內相遇。這一生一丑、一君一臣沿着中軸線一路走過紫禁城宮殿樓宇,於唱詞中解說「天圓地方」、「天地交泰」等概念,將紫禁城內建築涉及的風水、術數、象徵意涵等一一道來。諸多歷史人物浮光掠影,折射大明王朝二百七十餘年興衰,帶出「遊便是祭,祭便是遊」主題,呈現故宮的建築意涵。

  崑劇美學如何與建築美學發生關聯?胡恩威認為,在中國美學中,文學、建築、表演藝術等均有一定關聯:「其實中國美學,不像西方給你一個絕對的答案,而是從了解一個觀念開始,變成很多不同的東西。中國人的空間概念是跟西方相反的,比如四合院,是整個空間,內和外的概念不是絕對,是互動的。《紫禁城遊記》只是把一些基本的概念給大家。」

   圖片: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