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內地演員孫儷、陳曉主演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正在內地熱播中\資料圖片
國慶節裏,四周都人潮湧湧自然也就沒有了出遊的勇氣,只想趁着這八天長假在家好好休息休息,做做飯,看看書,煲煲劇倒也逍遙自在。說起最近當紅的電視劇,我想孫儷主演的這部《那年花開月正圓》應該是當之無愧的聚焦所在吧。或許有些人並不喜歡這部劇,覺得它矯情、不夠尊重歷史原型,又或許有些人對這孫儷式的大女主劇一開始就帶有「瑪麗蘇」的偏見。但當我小馬過河般地打開網頁,開始追劇時,我卻覺得這整部劇都透露着細膩二字。
就片名來說,周瑩用一生去思念和吳聘的那年月正圓,又用一生去回憶和沈星移的那年花開。
記得曾有那麼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的一生會遇到兩個人,一個驚艷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對於周瑩來說,吳聘溫柔了她生命中一段短暫的歲月。而沈星移,則是那個驚艷了時光的人。他的蠻不講理,忽明忽暗的壞脾氣,他爽朗的笑,清澈的眼,他的離經叛道,他的奮不顧身,都會讓他愛的女子在每每想到他的時候,淺笑低吟。
我相信有不少觀眾都喜歡那個溫潤如玉的吳聘,但這個紈袴、任性、霸道、輕狂的富家少爺,眾人眼中的「敗家子」─沈星移難道就沒有可愛之處嗎?他年少不知愁滋味,整日呼風喚雨混吃等死,直到遇上了周瑩。從剛開始「這是個有趣的丫頭」到後來桃花樹下驚鴻一瞥,再到後來為了所愛的人奮發圖強甚至付出生命,這一路的沈星移讓人又愛又恨,又想笑又想哭,讓人心疼,又肅然起敬。儘管後來的劇情很虐心,但他終究能用一輩子的時間和所有的心力去愛一個人,那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呢?
村上春樹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我愛你,而你也正巧愛我。你頭髮亂了時候,我會笑笑地替你撥一撥,然後,手還留戀地在你髮上多待幾秒。但是,如果我愛你,而你不巧地不愛我。你頭髮亂了,我只會輕輕地告訴你,你頭髮亂了喔。」
我們在年少的時候愛上一個人,愛她的眉眼,愛她的一笑一顰,愛她的小心眼和壞脾氣。我們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愛她,讓自己成為她喜歡的那個人。我們幻想着和這個人共度餘生,永不分離。那麼,她愛我嗎?如果愛,那我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如果不愛,我只要遠遠的看着她,心懷祝福看着她結婚生子,歲月靜好,就可以了。
愛情,可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劇中,有一個特別打動我的場景:沈星移在迪化和圖爾丹喝完酒,走出房門,看到院子裏一顆桃花樹。他走到樹下,抬起頭,看桃花在黑夜中片片飄落,他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面帶微笑。那一幕彷彿自帶旁白─我愛你,是我的事,與你無關,即使我只是途經了你的盛放而已。
劇中的沈星移愛得悲涼,他幫周瑩擋了幾棍子斷了肋骨,在神堂聽到周瑩永不改嫁的誓言五雷轟頂肝腸寸斷;好不容易到了上海闖出一片天地,馬上要和周瑩在一起的時候軍需案真相浮出水面,慘遭周瑩背棄;後來決心要放棄周瑩參加變法,卻又因為周瑩身陷牢獄挺身而出,結果遭受牢獄之災……
但是,如果早知道愛一個人的結局注定是這樣,那還會不會去愛呢?沈星移愛得遍體鱗傷,但也義無反顧。青春不就是這樣嗎?明知到最後是一團灰燼,但還是要燃燒得那麼熾烈。
劇中的情感線自然不止沈星移這一條,但在我眼中他的愛最讓人驚艷。但無論是沈星移、趙白石對周瑩的愛,還是胡詠梅對吳聘的愛,抑或是吳漪對趙白石的愛,都讓我想起了一首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劇已過半,情愛之外,更有鬥爭。無論是劇中的吳家,胡家還是沈家,也無論是周瑩還是沈星移,到頭來,他們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畢竟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的根本經濟利益。全劇看似在說愛情,實則是在說那個時代的黑暗,以及那個時代裏的諸多身不由己。
從劇中的感情故事很多人能看到自己的青春,卻無法體會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事與願違。那時候的愛情和婚姻真的是兩碼事,不像今天說你愛誰爭取一把就算不是門當戶對也能在一起。看似笑點很多的劇卻從側面寫了很多的悲,就像人生苦難總比快樂多,卻又在這苦難的一生中尋求着快樂,正如周瑩,一輩子活在不測風雲中,卻又在因緣變幻之中回憶着那年的花開月圓。
觀劇之餘也在此佳節裏願大家的每段歲月,都能花開月圓,不被辜負。